第190章出路(补更)
如果这些虫子只是吃叶子还好,他可以一整天都待在地里,一只一只地把这些虫子给捉下来,好歹还能拯救一些麦子。
但是在地里……
不仅如此,估计宿岭镇的土地在几年甚至十多年都无法种小麦了,因为这些虫子一定会把虫卵下在地里,一旦种了小麦,这些虫子又会复苏啃食麦根。
这对农人来说真的是天大的灾难。
像是寻常的虫灾,没有除虫药的宿岭镇也束手无策,更何况是更难缠的麦瘤红虫!
李一牛的脸色十分难看,“越是长的好的麦子就越是容易招惹这些麦子,青山村是重灾区,不过其他几个村也发现了这种虫子的踪迹……再等个十来天,麦子进入成熟期,这些虫子就会正式进食!”
马连听了,顿感奇怪,诧异问道,“等等,你说正式进食?这些虫子难道还有克制力,专门等着麦子成熟不成?”
提到这里,李一牛更气了,险些喘不过气来,“这就是这个虫子的习性了。”
他用棍子扒出几条虫子来,然后看着这些虫子再体表分泌出一股红色的液体。
“这种虫子十分狡猾,而且尤其挑食,一般的麦根它们是不吃的,他们的体液能帮助麦子的根部长的更结实,所以你们看,我们的麦子今年长的特别好,根茎足有两根手指粗!麦穗也尤其饱满!”
“但尼玛全是假象。”李一牛气的口吐芬芳,亏他还以为这一茬麦子能大丰收,还乐呵了好久!
“这些现象都是暂时的,因为这些虫子将会在小麦成熟的前夕开始啃掉麦根,到时候麦子就会倒伏,麦子也没有成熟,很快就会死掉。”
姜苒这下听明白了,这些虫子前期是对麦子有利的,而后期,就会伤害麦子。
知道了原因,姜苒重新恢复了波澜不惊,问到,“你们觉得要怎么办?”
宿岭镇建立二十来年,从未出现过这种情况。
村民们议论纷纷,“直接把麦子给收了吧,不熟的麦粒还能搭配着一些食物吃下去。“
立马就有人反驳,“那还不如等麦子倒伏了再去收呢,至少过上十来天,这些麦子还能饱满一些,我们收获的还更多。”
那人觉得有道理,立马不说话了。
马连道“领主大人,这一季赔了就赔了,我更担心这些虫子会影响往后的麦子啊!”
此话一出,立马得到迎合,“对啊对啊,不种小麦,我们靠什么活?”
“不如我们在这些虫子吃饱繁衍之前,把这些小麦都扒出来,然后用火把地烧一烧,高温烧死这些虫子!”
“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有人还是不舍得,大伙都靠着这一两亩麦子生活,没有这一茬麦子,这个冬天会饿死啊!
李一牛和马连都沉默了,他们站在长远的角度看,提前烧掉这些麦子是最好的结果。
姜苒听着没说话,这些或许可以作为备选选项。
“小城,在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不要让麦灵怪靠近这些麦子,更不要让麦灵怪去感染麦子。”
姜苒把麦灵怪递给姜南城。
”先放两天,本领主有个实验要做。“
又对着李一牛、马连和身后的卫冯生以及另外两位亲卫队的队员说道,“你们跟我来。”
当听到是虫祸时,姜苒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事物就是褐夹草!
当初在云飨山看到这种草姜苒就一直想弄些到宿岭镇种植,之时传送阵传送一次太贵,再加之回镇之处太过忙绿,一堆事需要姜苒处理,姜苒就把这件事放了一放。
褐夹草的能分泌一股甜甜的香味吸引虫子,若是能对麦瘤红虫起作用,说不定能在不伤害麦根的情况下让它们自动从土地里钻出来!
而且,还能圈起这些虫子,让它们流尽可以催发麦根生长的虫液,化害虫为“益虫”!!
情况紧急不等人,姜苒带着这一群人回镇。
李一牛等人虽然不知道领主大人有什么好主意,但是却是很希望领主大人能带领他们走出这个困局。
所以没有犹豫地迈开腿跟了上去!
“呦咪……”
麦灵虫在姜南城的怀里弱弱叫唤。
姜苒安抚着,“不用担心,我会治好你。”
其他几只妖灵液从妖灵环中探出头来,桑灵虫不知道这个从它出生就陪在身边的伙计怎么了,歪着头爬到姜南城的胸上,用尾巴扫了扫麦灵怪的脚心。
因为之前只要它这样逗前主人,前主人就会很难得的冲它笑。
马车在蝉鸣中摇晃前进,此时太阳高照,正是晌午。
在回去的过程中,姜苒还看到坳家村村长吴川带着一群人浩浩荡荡地回村,他们手里鸡毛纷飞,活捉了不少野雉。
姜苒眉头微挑,问了一句,“坳家村的是怎么回事?“
马连也瞥了一眼,”哦,您不知道,吴川猎户出身,不怎么懂种田,便带着村里的猎户去捉野鸟野鸡,说是要养,还去南珠村讨了村民不要的海螺壳海螺屎,混合着敲碎给野稚吃……具体的我就不是很了解了,不过搞出的动静还挺大的。“
姜南城听了大张着猫眼,“能养活嘛?”
马连对坳家村无感,耸肩道,“现在看来应该是不错的,成功的话我们青山村也准备买些野鸡来养。”
倒也不是不想自己捉,但捉野物也是需要技术的,山里的野鸡那么滑头,没个几年打猎经验的人可太难抓到野鸡了。
姜苒听了心情很好,面上不显,心里更加满意林沙给她选的这几位村长了。
……
宿岭镇的主干路路修的很好,马车一路通行,并无颠簸,尤其是进入到镇中心之后,更是坦途。
陈矛当路工部的长官之后,就一直马不停歇的搞基建,路不用多说,在异人的帮助下,新找到了一块适合开采石料的地方,又雇佣了所有有能力挖石头的异人,往宿岭镇源源不断的输送石料,然后修建新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