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 凶手是傅氏
所谓的口供,几乎就是一份黑名单加自白书。
上面将所有参与此次谋反的人员的名字和参与其中的原因全都罗列了出来。
裴宴清看着面色惨白的跪在地上不知所措的大臣们,“诸位若是觉得裴如海等人还无辜的话,朕这里还有一份他们自己的供词,诸位可要看看?”
事情到了这一步,大臣们若是还反应不过来的话,那就真的是脑子有问题了。
一个个连连摆手,“无论什么原因,谋逆大罪,不可饶恕。
陛下此前惩罚已然是法外开恩,决不可再姑息养奸了!”
裴宴清继续冷眼看他们,“那么,即日起,朕就将慎刑司那些人、包括九王、傅氏、裴敬寒诸多乱臣贼子依法惩办,有问题吗?”
大臣们连连摇头。
裴宴清说要收拾裴阁老,才这么几天就拿出了如此强有力的证据,他们哪儿还有胆量说不?
一个个点头如捣蒜,就想裴宴清能尽快忘了他们。
于是,接下来的半个月,梁太后的丧仪如期进行,与此同时,元都的菜市口,午门内外都热闹极了。
每一天都血流成河,每一天都哭声震天。
裴宴清在登基后的第一年,终于大开杀戒。
却又在梁太后出殡
后的第二天,大肆封赏了撰山公和云太师以及他们门下的诸多弟子。
此间从未与大臣们商量分毫,等大臣们反应过来的时候他提拔的人都已经站在金銮殿上了。
彼时,御书房内正一片寂静。
云绯月才到门口,黎阳便如蒙大赦道:“皇后娘娘您可来了,陛下不吃不喝已经一整天了。
您快劝劝陛下吧,这样下去,身子可如何撑得住啊?!”
裴宴清以雷霆手段扫清了诸多障碍,在短短几天内做成了预期中可能几年都做不成的事情。
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沸反盈天。
朝野上下、乃至坊间都对他的做法议论颇多。
倒没有说谁是谁非的,只是觉得他如此霹雳手段,属实骇人了一些。
云绯月点了点头,“你先歇着,我去看看吧。”
接过寄雪手里的托盘,她自顾自走了进去。
已然是阳春三月,天气回暖,傍晚的御书房里有些闷热。
裴宴清端着托盘进去,就看到裴宴清呆呆地望着窗户外,不知道在想什么。
顺着他的目光望去,才发现是两只麻雀,一大一小,似是母子。
“陛下想念母后了?”
裴宴清似是才注意到她的到来,忙回头,狠狠眨了眨眼,却是
一滴清泪顺着眼角滑下。
他仓促去擦眼角的泪痕,却还是被通红的眼眶出卖了真实的情绪。
“谈不上多想,这些年,她在冷宫,我在外面四处奔波,早就习惯了。”
他嘴硬的不愿意暴露自己的柔弱,云绯月便也配合的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人死不能复生,你还是莫要太伤怀了。”
云绯月轻手轻脚的将托盘放在桌上,“我煲了一下午,多少吃点儿?
许久不亲自下厨,尝尝看,我的厨艺退步了没?”
对于云绯月,裴宴清总是要疼爱几分的。
她亲手做的东西,裴宴清即便是没什么食欲,还是配合着坐在了桌前。
“这几日朕没理会大臣们,他们又去打扰你了吧?”
裴宴清深知突然出现诸多生面孔,原来的那些大臣们肯定会有所不满。
可说过来说过去,都是那些车轱辘话,也改变不了什么。
只要那些新上任的大臣们做出些许成绩来,让原来的大臣们生出危机感来,他们自然就闭嘴了。
但这过程中,那些大臣们却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裴宴清发了怒,他们不敢去找裴宴清,身为皇后的云绯月自然就成了他们的目标了。
“还好,我在凤章宫不见他们
,他们便也打扰不了我。”
云绯月没说的是,有梁太后被活活逼死的先例在,大臣们虽然心里着急,面上倒也不敢表现的太过分了。
事实上,从梁太后的丧仪过后,虽然裴宴清做了许多令大臣们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事情,大臣们却再不敢像之前那般嚣张了。
毕竟,若是再逼死一个,被押入慎刑司严刑拷打,带着累累伤痕被流放的就该是他们了。
裴宴清有点意外,随即又了然道:“也是,堂堂太后之性命为代价,换他们在必要的时候闭嘴,他们是该长点儿教训的。”
这话云绯月没办法接,只能跳到新的话题,“其实有祖父和撰山公在,大臣们再闹也是无济于事。
比起这些,我倒是更想知道,陛下打算如何处置那些罪臣的家眷?”
裴宴清这几日情绪不佳,云绯月也不想这么快就逼着他做事。
出于无奈,只能认真解释,“梁将军和裴如意才成婚,裴如海就入了慎刑司。
我听说梁将军迁怒于裴如意,连洞房都没入。
如今夫妻二人更是相见犹如陌路。
裴如海如何,我暂且不说,可裴如意却是母后亲自为梁将军选定的夫人。
若是母后知道这夫妻二人因为
她变成了这样,也会很难过吧?”
裴如海带人逼死梁太后,梁遇白会迁怒裴如意这无可厚非。
可若是裴家结果不太坏的话,夫妻俩还是能重修旧好的。
云绯月就担心裴如海自己老糊涂,牵连了整个裴氏一族,害的梁如意一无所有。
那样的话,这夫妻俩怕是就再也没有重归于好的可能了。
“季东阳那儿已经查清楚了,那块血玉是傅氏很早之前就让人放在内务府库房里的。
哪怕母后当时已经在冷宫里,她从来也没有打消过要母后性命的念头。
甚至她早就想好了要用蓝臻来谋害母后……”
裴宴清努力的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却在说到后面时忍不住的咬牙切齿。
云绯月怀疑过淮南王,甚至怀疑裴阁老,却怎么也没想到会是早就被追的如同丧家之犬的傅氏。
她狐疑道:“母后在冷宫十三年,那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