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第一个除夕
他起身走到柜子后的大缸前,拿下石头,揭开盖子。
从里面挖了差不多30斤棒子面。
重新恢复大缸,转过柜子,把拎着的面袋子递给他们。
“我也没个称,差不多30多斤”。
苏瓦工掂了掂,“差不多,我们回去称好后,到时给您补上差价”。
“行”
苏瓦工收起50元,然后递给李元3块钱。
接下来,四个人,就根据用料的需求,开始往平板车上装木料。
总共两车,终于把所需的木料全部运走。
院里的邻居看到李元家的动静,都过来询问。
李元简单和大家说明情况,纷纷打听,都在好奇李元想把房子捯饬成什么样子。
时间很快就到了年底,今天是1959年2月7日,除夕日。
李元大早上,打扫完房子,用一把花生换了一副对联。
又用5颗花生,换得阎解放帮着贴好。
这样多好,都不用自己准备浆糊。
这个春节,物资越来越短缺。
听说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开始供应代粮,就是用玉米杆子的内芯或其他植物根茎磨成粉。
味道和营养肯定非常之差。
京都的粮食供应也出现了短缺。
现在粮店每天都有人排队,物资一到,马上就被抢购一空。
如果没有粮票,那是想都不要想。
现在大家都拿着油票想兑换成植物油。但是物资供应不足,大家拿着票也买不到油。
听说今天每人能够兑换1两香油,一家老小都去排队。
故而,院里显得异常的空旷,只有一些小孩子,无忧无虑地在院里追逐。
这个春节一定将是一个让人长久回忆的春节。
现在前院只有阎阜贵,摆着桌子,坐在太阳地下,忙着写对联。
李元靠上去,看着他写字。
“小李,三大爷的字还算可以吧?”,他一脸自豪。
“不用说,整个大院就您的字能上得了台面”。
“嘿嘿。。。”,阎阜贵得到学生娃李元的认可,是非常的开心。
他又写了几副对联,放下了笔,用手拍拍后背。
“小李,你说现在的物资怎么越来越少?”
其实他也没有抱希望李元给出个答案,而是有感而发。
李元稍稍犹豫,“是偶然,也是必然”。
“喔?倒是新鲜,愿闻其详”,阎阜贵一脸的诧异和怀疑。
“我们国家的重工业是什么时候建设的?”
李元从发问开始。
阎阜贵抬头想想,“应该是50年,如果我没有记错,当时我们和老大哥贷款3个多亿美金”。
“您记得真准,我刚查过资料,还真是3亿”。
阎阜贵那个美,嘴角上翘,眼睛眯成月牙。
“您还记得有多少个援助项目吗?”
“这些难不倒我,我们学校过去有一个教师,叫戈比诺夫,他知道的非常详细。
从50年开始,到57年,总共援助了156个项目。
起先是50个,主要是重工业,都集中在东北。
后来开始在其他省市援助项目,包括大量的轻工业”。
“那,项目都投产了吗?”
“怎么可能?老大哥撤离后,很多项目都处于停工状态”。
“三大爷知道的真多。
您觉得当下我们国人,能够掌握工业化生产所需的管理、技术能力吗?”
“哎,怎么可能,都是老大哥手把手地教。
从管理、到技术我们都非常依赖老大哥,都是他们的专家充当管理和技术人员”。
“那,老大哥撤离了,我们怎么办?”
“是呀,投产的还好,没有投产的就麻烦了”。
“三大爷,我们中小学课本是哪一版?”
“过去是照搬老大哥的,今年开始,使用的是第二版”。
“那您觉得,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各个方面,我们还是不是姓华”。
“哎呀,你这倒是问住三大爷了”。
“国家投资这么大,眼看着就要从农业社会转入工业社会,您觉得我们如何选择?”
“哎呀,你这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你都把三大爷给问懵了”。
阎阜贵表情纠结,不断地思考。
“算了,三大爷,您忙吧,我有事先走了”。
“去吧,去吧,不用管我”。
阎阜贵眼里都是思索,站在太阳底下陷入深思。
李元笑笑,觉得有点无聊,怎么在大好的日子,和阎阜贵聊这些。
回家拿了一个筐子,骑车离开了大院。
快到53号院时,筐里多出一只鸡、一条3斤多的鲤鱼、3斤羊排、1斤牛肉、5斤带肉的猪排。
当然还有一些白菜、土豆、鸡蛋、苹果和花生瓜子。
这些都是从九宫格里拿出来的。
也许是因为临近年关,系统发放了一个春节礼包。
里边各种肉食、瓜果蔬菜、瓜子花生都有,只是量不多,二人最多吃5天。
早上看九宫格时,储存的物资已经足够丰盛。
第一格:软妹币760元,户口本,粮本,房契,水泥批条;
第二格:白面380斤,大米100斤;
第三格:烧鸡10只,鸡蛋50个,五花肉20斤,牛肉10斤,羊肉15斤;
第四格:青菜20斤,西红柿5斤,苹果30个,柿子10个,带皮花生10斤,瓜子10斤;
第五格:黄花梨圈椅2只,一个配套茶几,一堆木头,几个雕刻作品;
第六格:菊花白25瓶,汾酒10瓶;
第七格:“小风扇”,雕刻工具包;
第八格:常穿的衣服;
第九格:空。
最近蔬菜和水果的消耗较大,存货不增反减。
李元刚进入院子,吴巧巧就跑出来相迎。
想接过筐子,李元没有给。
“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