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那个男人
回生堂。
随着接诊继续开始,陆凌川再一次开始了长时间的望闻问切,如果都是真的生病也就算了,其中还夹杂着一些根本就没什么病的姑娘,进了院长室之后开始各种闲扯与病因无关的话题,有的甚至还问起了陆凌川的生辰八字。
对此,陆凌川只能哭笑不得。
“下一位!”
送走又一位花痴之后,陆凌川伸了个懒腰,调整了一下心态后,示意魏安继续。
很快,一名少年带着一名青年缓缓走了进来,光看身上的穿着就不是一般人。
陆凌川抬头扫了一眼,不由得瞬间皱了皱眉头,因为他一眼就认出了对方!
他没想到,朱允炆居然带着李景隆乔装打扮找上了门!
有了上一世的经历,他对这二人并不陌生,李景隆甚至还是他的手下败将。
“想不到名震京都的陆小神医,居然如此年纪轻轻。”
朱允炆一边说着,一边坐在了陆凌川的对面,饶有兴致的打量着陆凌川,似乎忘了自己比陆凌川还要小两岁。
虽然这是他第一次见到陆凌川,可是第一眼就觉得很投缘。
让他更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声名狼藉的纨绔,居然如此样貌不凡。
他是插队进来的,否则外面那么多人,根本不可能这么快轮到他,因为听说重病患优先,他就骗了导检台的人,不过“病重”的不是他,而是站在他身后一脸阴沉的李景隆。
“你不是第一个这么说的人,请问这位小哥哪里不舒服?”
陆凌川不动声色的咧嘴一笑,照着正常的接诊流程,随口问了一句。
他知道朱允炆是因何而来,他也在思考,要不要隐瞒自己就是那首诗的主人。
他已经猜到,刚才外面一定有望春楼的人来瞧病,偶然认出了他,否则朱允炆不可能来的这么快。
他担心的不是暴露自己是那首诗的主人,而是那天冯胜和傅友德也去过望春楼!
万一被人知道约他的是冯胜和傅友德,那麻烦就大了。
朱允炆笑了笑,缓缓道:“我不是来看病的,是来交朋友的。”
陆凌川收回了准备搭脉的手,平静的看着朱允炆,淡然道:“这里是医馆,不是酒楼艺馆,只有医士和病患。”
“如果阁下二者皆不是,那么可以离开了,我很忙。”
听闻此言,站在朱允炆身后的李景隆立刻沉下了脸,冷冷道:“放肆!你最好想清楚再开口!”
看到这一幕,站在门外的魏安立刻快步走了进来,一脸敌意的盯着脸色阴沉的李景隆,大声道:“十三哥,要请他们出去么?!”
他并没有看出眼前这二人的身份,如果认出来了,恐怕就不敢这么说话了。
但无论如何,他不会坐视任何人敢挑衅十三哥。
李景隆也看向了魏安,脸色越发阴沉,手已经握在了腰间的刀上,眼看着就要和魏安动手。
魏安也丝毫没有惧怕,他也有刀,就藏在衣袖里,虽然很短,但足以拼死一搏。
就在剑拔弩张之际,陆凌川和朱允炆同时伸出了一只手,不约而同的各自制止了自己的人。
陆凌川笑了笑,冲着魏安使了个眼色,让魏安离开了房间,关上了房门,守在了门口,不许任何人靠近。
魏安很聪明,当下就明白了什么,虽然他不认识朱允炆,但已然猜到身份不简单。
朱允炆意味深长的再一次打量了陆凌川一眼,缓缓道:“你知道我是谁?”
陆凌川笑了笑,道:“在医士的眼里,只有病人,但我知道你的确不是为了看病而来。”
朱允炆道:“没错,我是专程为你而来,我姓朱。”
陆凌川道:“哦。”
朱允炆愣住。
【哦?】
【他居然只答了一个“哦”。】
朱姓乃国姓,即便陆凌川不认识自己,也一定已经知道自己是皇亲国戚,可是居然还能如此平静,回答的如此敷衍。
朱允炆笑了。
他从未像这样笑过,虽然被人无视,却非但没有介意,反而心中更为赞赏。
【是啊,坐在对面的,可是那个胆敢击鼓闯宫,与皇爷爷当面对峙的人!】
“我叫朱允炆。”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试探,又或许是因为好奇陆凌川的反应,朱允炆笑了笑,直接说出了自己的身份。
“原来是太孙殿下,失敬失敬。”
陆凌川拱了拱手,笑着说了一句,可是却坐在椅子上一动未动,屁股都没有抬一下。
“既然知道你面前的是太孙殿下,还不跪地行礼?!”
一旁的李景隆见状,再一次变了脸色,声如洪钟。
话音刚落,门外的走廊中就传来了一阵骚动,看样子已经听到了李景隆的刚才的话。
当朝太孙得了病不找宫里的太医,反而跑到了回生堂,这怎么也是一条爆炸性的消息。
一时之间,消息迅速从二楼传到了一楼,从一楼传到了街外。
陆凌川缓缓抬起了头,看着第二次冲自己大喊大叫的李景隆,忍不住露出了满脸笑意。
可是李景隆看到那抹笑意时却下意识的握紧了腰间的刀!
因为那抹笑容里充满了杀意!
朱允炆再次抬手,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制止了李景隆的鲁莽,接着轻声道:“他见了皇爷爷都未曾跪过,何况是我。”
那日明和殿内究竟发生了什么,只有极少数的几个人知道,而朱允炆就是其中的一个。
陆凌川将目光从李景隆的身上收回,不好意思的冲着朱允炆拱手笑了笑,淡淡道:“多谢太孙殿下见谅,在下并非不敬,只是在这回生堂内,的确只有医士和病人。”
对于李景隆,无论是第一世,亦或是第二世,还是如今的第三世,他都从未放在眼里,一个只会打败仗的人,没资格在他面前颐指气使。
如果不是李景隆无能,靖难之役中燕王也不可能那么轻易攻进应天府。
朱元璋最大的错误就是借着蓝玉一案几乎屠尽了淮西一脉的老臣,而朱允炆最大的败笔,就是错把李景隆当作徐达、常遇春般重用。
朱允炆摆了摆手,示意自己并未放在心上,接着又道:“本宫今日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