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0章 第二个保险箱,字画珠宝玉石,第三个保险箱
第030章 第二个保险箱,字画珠宝玉石,第三个保险箱
等到天光大亮的时候,秦小然挖到了第二个保险箱。
这次她只挖到一半便没了力气,到底通宵干活一整夜,体力有点跟不上。
但她不想就这么放弃,于是进空间喝了一捧灵泉水。
别说,灵泉水效果真不错,喝下之后当即就感觉到疲惫得到了缓解,手臂也不那么酸痛了,喝下片刻之后,精神身体都不难受了,感觉像是美美睡了一觉一般。
她惊叹了一番灵泉水的神奇,以后累了困了可以用灵泉水提神,真不错!
感慨完之后,她继续手上的工作,乒乒乓乓忙活半天后,终于将保险箱正面清理出来了。
她很激动,找来钥匙准备再试一次。
但结果当头泼了她一盆冷水,打开过上一个保险箱的钥匙,打不开这一个保险箱。
想也知道,不可能一把钥匙开所有的锁,是她昏了头了。
她自嘲笑笑,然后捡起了之前没打开第一个保险箱的第二把钥匙,试着插进这个保险箱,这次插进去了。
钥匙搞定了,她接着看向机械转盘区,钥匙不一样了,密码想来也不一样了,但她大概能猜到。
当初她和外公定下的那组密码,那三个数字其实各有含义 ,不同的组合方式代表也不同。
她换了一种组合方式,按下保险箱的把手,那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这个保险箱也被打开了。
保险箱门缓缓打开,她眯起眼睛观察着保险箱里的一切。
这个保险箱里不是金子,而是一个又一个细长的匣子,看起来里面装的应该是书画卷轴一类的东西,下面放着的则是一些古朴的木匣,看不出装着什么。
外公很喜欢书画古籍,原本老宅里是有一整面墙的书架的藏书,现在都不见了。
至于那些摆出来用作装饰的古画,也早就没了踪影,只寥寥几幅挂在王家。
这些被外公收起来的,定然是最珍贵最喜爱的。
她心酸了一酸,伸手拿起一个长匣子,打开看了一看,果然是古画。
她将古画小心地放回匣中,然后收进空间,接着将其他的长匣子也一个个收进空间,一共有十二个长匣子。
长匣子收完,接着就是两个正常尺寸的木匣了。
她搬出来了其中一个打开,顿时被木匣里花花绿绿的珠宝玉石晃花了眼。
帝王绿翡翠、鸽血红宝石、祖母绿宝石、各色碧玺、各色钻石、 猫眼石 ……
整整一匣子全是各色宝石和各色宝石做成的首饰,随便一样都是能拿出来传家的宝贝。
秦小然看了一下手腕上的玉镯,单从外表上看,这玉镯放进其中都有几分逊色。
不过,对她来说,这玉镯才是最珍贵的东西。
她小心地将这一匣子宝石收好,接着打开了另一个木匣。
另一个木匣里的东西很简单却也很重要,里面放着秦家族谱。
她将木匣小心合上,一起收进了空间中。
缓了一阵后,她开始向着最后一处发现异常的墙壁寻找。
又是许久的忙碌后,她找到了第三个保险箱。
第三个保险箱比之前两个要小得多,约么只有前两个保险箱的四分之一大,像是个普通的铁箱子。
问题是这个保险箱的用的是类似鲁班锁的古典锁,不是用钥匙和密码能打开的,她研究了许久也不得要领,最终只得决定将这个保险箱整个收到空间里去。
也幸好这个保险箱小,将它从墙里弄出来不用像前两个那么费劲。
不过费不费劲是相对而言的,即便相对容易,也花了不少时间,直到她又感觉浑身酸痛,才终于将这个保险箱从墙里挖出来。
她很有耐心地将保险箱外围的砖石去掉,仔细观察尝试了一番确定打不开之后,才将这第三个保险箱整个收进了空间里。
做完这一切,书房里的宝贝都被收进空间了,剩下的这一片狼藉却还需要收拾,这也是个不小的任务。
秦小然四下看了看,揉了揉酸痛的手腕,再次回到空间,将剩下的灵泉水全部喝光,缓了片刻,感觉浑身再度充满了力量,这才出来开始收拾残局。
大块的砖石摆回原处,细碎的砖石打扫干净,将破碎的墙面用报纸糊上,整面墙都糊上,让人一眼看不出端倪来。
等她将书房收拾干净的时候,窗外阳光已经又暗了下来。
她来到窗外呼吸了下新鲜空气,发现时间已经再度临近傍晚。
原来不知不觉间,她已经忙碌了整整一天一夜,这忙碌是值得的。
她就算有灵泉水的加持,现在也有点累了,倒是不怎么饿,就是有点累,正好可以去睡了。
这么想着,她简单梳洗一番,躺倒床上,沉沉睡去。
这一夜,她再度梦到外公和妈妈。
她感觉在梦中和外公、妈妈一起说了很多话,一起经历了许多,一起很幸福很快乐。
但是等到第二天一早醒来时,她却什么都回想不起来了,这种感觉让她在感到欣慰的同时很是怅然若失。
她得到了很多,但缺少的那部分永远无法被补足。
她惆怅了片刻,很快就振作起来。
梳洗掉身上的脏污秽物,换上干净衣服,开始朝气满满地给自己做早饭。
前世历经磨难,一手不错的厨艺是她少有的收获,更何况还有空间里顶顶新鲜的蔬菜在,稍加处理就很清爽美味,她美美饱餐了一顿。
吃过早饭,打起精神的她开始认真地搜索老宅。
之前她也搜索过老宅,但那时候时间不充裕,只能简单的看看,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她有时间可以慢慢找了。
下次回来就不知道是几年后,能带走的东西还是带在身上最安全。
她开始在老宅中认真搜索起来。
…………
在秦小然认真搜索老宅的时候,京城霍家收到了秦小然和王文彬共同写的那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