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一天
第二天一早,林玉生早早收拾好东西,带着人去勘查水库地形了。
正是个晴天,天气有些闷热,林玉生他们沿着河流一直往上走。沿路上,每个河湾都仔细勘查,每个人脸上都冒出热汗。
直到长胡子的男人在一处河湾停下了脚步,他先走上前用手扒起河边的泥土,仔细检查了一番,又将泥土递给身边的伙伴。一群人商量了好一会,最后转身走向林玉生。
“林县官,我们兄弟商量了一下,觉得堤坝的位置定此处最为合适。”
“哦?不知赵兄可否为玉生解释一二。”
“此处河湾较窄,工程量比较少。能让下游的房屋建设尽早动起来。
其次,这道河湾有许多河流冲积出来的自然堤岸,只需用木桩和竹藤编织的自然材料加固,用砖石砌筑的硬堤岸大大减少,成本比较低。
如此一来,县官的预算就能更好地用在长宁的前期建设上。”
林玉生边听边赞同的点头,在听到成本低廉时,眉头微蹙,开口道:“成本降低,那安全性能够保证吗?”
那男人颇为自豪地笑着说道:“县官放心,目前的堤坝大多都是采用自然加人工的方式建造。
自然堤坝是自然截流,它的渗透性强,不会出现水涨堤高的情况。更何况此条河的水流量并不大,我们兄弟都是老手了,安全性完全可以保证。只是······”
男人的脸上露出一丝为难的表情,林玉生疑惑地开口:“只是什么?赵兄不妨直说。”
男人忍不住搓搓手,笑呵呵道:“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此地到时候离长宁居住区较远,在用水上可能有点问题。”
林玉生听到他的话,双手背在身后,望着河水陷入沉思。
男人看到林玉生的表情有些冷,急忙摆摆手:“不过不是大问题,只是走远些······”
“如果,堤坝建起来之后,并不完全将下游的河道填充,而是往前移,使其变窄。
再将河床加深,利用自然堤坝的渗透能力蓄一条小河,方便长宁百姓的日常用水。
待到农耕时,可将堤坝的蓄水泻下,满足耕种期的用水量。不知赵兄觉得如何?”
林玉生淡淡地打断了他的话,提出了建议。
长胡子男人抬起左手在下巴上捋了捋,随即拍手道:
“这个法子妙,利用自然堤坝的渗水能力修一条小河出来,这样用水的问题就解决了。看起来,林县官对水利也有些研究啊!”
“这个法子是好,这用水问题害我们纠结了好一阵呢”
“是啊,是啊!”
面对众人的称赞,林玉生神色如常淡然开口:“只是看过一些书,略懂罢了。”
他接着询问道:“不知工期需几日?价格呢?”
男人又下意识地摸了摸胡子,思索一番,回答道:“估摸着至少二十日,就在山上就近取石,需要火药。下游留河,又需建桥,林县令应该是需要建更宽更大的桥吧?”
林玉生点点头,“最好能容纳两辆马车通行,加上工人的工钱,两百两银子可够?”
“应当差不多。”
林玉生往更上游看了一眼,说道:“我们再往上走走吧,看看长风山的情况。”
河畔的微风吹动他的官袍,他继续沿着河岸往上走,众人也赶紧跟上。
而县衙这边,又排起了长队。
苏巧儿正在一个个登记村民的姓名、家庭情况和收入情况。
长宁果然是远近闻名的穷苦县,总共三十小户,每个人身上的衣服都打满了补丁,面色饥黄。
待到说起自己的情况是个比个的惨,每个人的眼泪都止不住的往下流。
就像苏巧儿现在面前的妇人,她的年纪并不大,还未说话,泪珠就如珍珠般大粒大粒地落下。
怀中的小娃娃只有三四岁的模样,钻到她怀里,不明白母亲为什么伤心,抬起小手努力擦干她的泪水。
苏巧儿从怀中拿出手帕递给她,安慰道:“这位嫂嫂,你莫伤心。先告诉我,如何称呼?”
待到女子平复好情绪,对着她有些羞惭地笑,苏巧儿握住她的手表示安慰。
“民妇许秀琴,别人都叫我许二嫂。”
“好,许嫂嫂,我问您几个问题,要如实回答,这关系到之后的安排。”
那女子点点头,认真的回答:“好,民妇明白。”
“家里几口人?”
“三口,民妇,儿子和婆婆。”
苏巧儿提起笔,一笔一画地记下,她的字写得很好,一手小楷全然不同她活泼豪爽的性格,很是娟秀。
“厨艺如何?”
“会做一些家常菜,您也知道家里穷,没学过几个菜。”
“收入如何?”
这一下可戳中妇人的伤心处了,她的声音一下子变得哀怨,抽泣地说道:
“县官娘子,您是不知道啊,民妇那短命的丈夫死得早,家里就民妇一个能干活的,孩子还小。
老人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只能靠民妇每天编些藤筐,绣些绣品,再到那山里采草药,拉到安远去卖,也卖不了几个钱,勉强熬下来啊!
况且,您也知道,寡妇门前是非多,又住在深山,日子真的难过啊!”
眼见妇人又要不住地掉眼泪,苏巧儿赶忙说道:“嫂嫂,别伤心。只要您愿意学,好日子马上就来了。”
妇人疑惑地望着她,斟酌着开口:“学什么?厨艺吗?”
“没错,只要你愿意学,我们会给你安排一份稳定较轻松的活计。
目前对于家中没有劳动力的家庭,我们都会给予一定的帮助。但前提是,你得用心学。”
苏巧儿的表情有些严肃,一反平常给人的亲切感,她认真地盯住妇人,妇人急忙点点头:“愿意,民妇愿意。”
听到回答,她的表情才放松下来,又露出笑意:“好,那你明日到这来开始学厨。”
等到苏巧儿将整个县的人都问完,天色都暗下来了。
其实长宁人口不多,但是各家糟心事很多。本着一切都记录下来的原则,黄麻纸洋洋洒洒写了一大摞。
据她的统计,长宁县一共三十户人家,一百零四口人,长宁山住的最少,只有深山住了四户,且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