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挥臂如甩鞭
最新网址:野狼这个时候被导演喊到了镜头之外。
再回来时,他不再起哄架秧子了。
而是一脸的严肃:“不管这首歌火不火起来,你武哥全程都是掐着自己的大腿坚持下来的。作为惩罚,你得给我们来上一段武术表演!”
黄老师朝他挑指称赞:“这个主意好,大家也认为这个主意好的就喊嘿哈!”
还真有人配合他,不过听声音就知道只有女声。
大家笑过之后。
左杰也不矫情,脱了上衣,就来到了院子中间位置。
他赤手空拳,演练了一套拳法。
但见他一步踏出,右拳微握,轰然挥出!
拳是手臂的延伸,更是武者最强力量所在。
他脚下的步伐却是如载重之船,松软沉稳。
一旦迈了出去,却又形如捉兔之鹘,显得灵活至极。
在左右蹬脚的动作时,最多的力气用于支撑腿部,尽力做到平衡。
双手呈十字形推出,在下势的时候,一只手像爪子一样僵直,腿做成一个较缓的坡度。
另一只手随着节奏,向着前方推掌。
他这套拳法跟通背拳有些类似。
仅是这几个起手式,就能一眼望出他的基本功有多扎实。
而完整的套路使出来后,两只胳膊几乎是没有弯曲的,大开大合的抡臂,确实像极了通背拳。
但老酒鬼教给它的时候,说他没有名字。
这套圈最显功底的地方在于,挥臂的过程中鞭劲的“啪啪”响声来。
打出了皮鞭的清脆声,这套圈才算是入了门。
以他一年的练习,早就做到了摔掌似炸弹一样的摔炸声音始终伴随。
所以他的整个拳法的施展,都处于“噼里啪啦”的如甩鞭一样的脆响中的状态。
众人早看得亚麻呆住了。
因为他们逐渐发现,他挥出来的拳势里,并没有想象中的衣服袖口摩擦发出的击响声。
而纯粹是单纯的不断挥臂的动作,所发出来的拳劲瞬间收放而形成的完整劲力。
即使不通武术的人,也能看得出来,犹如皮鞭的声响越沉实,劲力就越大。
而且随着左杰后面的招式越使越快,之前的“噼啪”声居然演变成了机关枪连射的“达达达”声音。
甚至拳法劲力的停顿瞬间,胳膊收势的同时,把左杰的一头长发都带动得如微风吹拂。
在这一刹那的停顿中。是做不出什么有意义的动作的。
这就是攻击或防守的真空。
之前的发劲是一个收缩——放松一爆发的循环过程,也是人人都在所难免的。
不同的是,对于优等的拳手来讲,间歇会短些、或更短些。
次等的拳手这一间歇会长些、或更长些。
虽然长短有别,但间歇一定会有,这才是追击、打时间差的最好时机,也就是练出“节奏感”的真正含义。
不习武的人是觉察不到这种节奏感的,但这种“节奏感”才是真正的劲力的发力后的体现。
能够像他这样,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鞭劲的节奏来了。
那么,后面随着他的脚下步伐速度越来越快,之前的甩臂就变成了劈掌。
普通人只能感觉到那种“达达达”声音,听着很瘆人。
因为一般人都知道,达达声音越响,就代表着拳力越是惊人的杀伤力高。
劲力运行轨道是人体的几个重要部位。
如果这几个重要部位中的任何一个受到攻击,不幸命中,就会有致伤、致残甚至丧生的危险。
事实上,人们的自然感受,也正是左杰这套拳法里的核心。
它讲究个一稳、二准、三毒、四狠、脚踏中门往里钻。
专打敌人中线上的要害部位,如:百会穴、面部、咽喉、心窝、丹田、裆部等。
再配合着拳法里的技巧,指上打下、假中有真,使其就范或败北。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此时就是这种情况。
人们只感觉到,他的一套拳法施展出来,杀伤力极强,动作舒展,娴熟连贯。
击打出来的鞭声,具有极其可怕的杀伤力,而且极具观赏性。
就是年龄最小的张小枫,也看了出来。
左杰的这套拳法,跟武术的传统表演套路是截然不同的。
因为他击发出来的劲道,已经有如同实质般的杀伤力了。
不然,他的长发为什么会无风而动。
如果是由于动作的闪转腾挪引带出来的,就不会是这样的往上后方飘动。
随着他拳法展示完毕,现场引起一阵轰然叫好声。
何老师更是震惊地张大了嘴巴:“你这是脱离了套路的真功夫吧?”
左杰既点头又摇头,“我也不是很清楚,因为才练了一年而已。我师傅展示的这套拳法才是真功夫吧,因为他的拳劲已经不是鞭子似的脆响了,而是像华夏鼓敲出来的‘嗡嗡’声,还带有很明显的回音!”
“听我师兄说,他的拳头距离人一寸的位置,不需要直接接触,对方已经感受到痛苦了,说那才是真正的劲力化气芒,隔空伤人!”
“不过也绝没有你们想象的有多神奇,无非是他的挥臂速度更快,外放的力量能够借着速度转为寸劲而已。”
“我也就是依葫芦画瓢,人家怎么说我怎么学而已,实际上根本做不到理解,所以你们肯定也是听得迷迷糊糊,因为连我自己都解释不明白!”
他是实话实说,但也并不完全。
在已经见过的几位师兄看来,他绝对算是练武人中的天才了。
因为那三位师兄练出甩鞭的声音,是习武之后的三到五年里,才陆续做到。
而左杰实际上用了还不到一年。
因为一年里,他前两个月只是在扎马步。
最后的两个月,是进入了原始森林里历练。
满打满算,他真正用在练习拳术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八个月左右。
黄老师点点头:“寸劲我还能理解,就是动作完成时,瞬间突然加速,收缩肌肉而发出短促、刚脆的爆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