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统一尺寸,新的计量单位
“陛下,尺子分为很多种,且每种长度都不一样,历朝历代的尺子长短的都在变化,
即便是我大明,也分营造尺、裁衣尺、量地尺,这三者之间相差……这么大!”
崇祯看着徐光启用手指比划的尺寸,粗略估计至少有两厘米左右。
比划完后,徐光启继续道:“陛下,民间所用尺寸也极为混乱,唐、宋、元的尺子都在使用,
这这就是为什么各地量米所用的斗、升差距很大了,大小亩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即便是火器制造厂内统一尺子,但制造是涉及多个部院的,加上工匠所用习惯问题,很难改,所以就一直这么混乱了。
臣不知道这是官员们没有上报,还是压根就没有重视,总之,在尺度的问题上一直都很乱。”
听着徐光启说这个,崇祯才真正的意识到问题出现在了哪里。
而且这个问题必须要即刻解决,全国统一下来。
只有先统一下来,才能彻底推动流水化和标准化模块的工艺。
民间使用,清查出准确的田亩面积,这对赋税和农业规划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对工匠和军事来说,能做到全国统一,为以后的模块化和流水线推广起着奠定的作用。
以军事来说,火炮抬高一寸,几种尺子换算出来的不同,射出的距离也不同。
这在差以毫厘谬以千里的战场上来说是致命的。
“大伴,安排人去工部将三种尺子取来,再取几种不同尺寸的御窑金砖来!”
“另外去宝源局、银作局、工部,分别传一位技术最好的工匠候着!”
待王承恩离开武英殿后,崇祯看着疑惑的众人:“既然说到这里了,那就索性将尺寸给统一了。”
众人精神一震,眼中满是惊喜。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可是不世之功呀。
但众人依旧脸色依旧疑惑,拿尺子能搞明白,拿金砖做什么?
“诸位,尺寸的问题,朕觉得太过于混乱了,诸如弓箭、火器的攻击距离,都是按照步和丈来计算了,很不直观,
而且丈之后,只有尺,跨度太大了,也不便于记载,
朕想想了,效仿太祖重新制定一些计量单位,首先是丈与尺之间,增加一个米的单位。”
“米?”
“好奇怪的叫法?”
“陛下,这个有说法吗?”
听着众人的询问,崇祯怔了怔:“米最常见呀,一个称呼而已,不用太较真。”
说这话的时候,崇祯内心也是在吐槽,他妈的,他哪里知道后世的国际计量大会的人为什么会定义为米?
不过,他倒是知道,米这个单位是怎么测量出来。
他记得后世的法国科学院用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的距离称之为米。
具体咋量出来的,他就搞不清楚了。
虽然他无法用后世的那种方法,但他有自己的方法来搞定。
“其次,在尺与寸之间再增加一个分米、厘米、毫米的单位。”
“这个分、厘、毫,臣倒是记得出处,臣记得《五曹算经》、《韩延算术》和《数书九章》中提到过,后面还有丝、忽两个单位,想必陛下也是采用了这种叫法!”
“徐爱卿果然是术数大家!”
崇祯对徐光启的回应很满意,他只是照搬后世的,现在倒是省的他一番口舌了。
从徐光启的说法上看,老祖宗的智慧那是杠杠的,领先西方几百年了。
说话的功夫,王承恩安排去拿尺子和京砖的人就进了武英殿。
崇祯将三种尺子比了比,发现果然差距很大。
看完尺子,崇祯又打量着一边桌上的三块金砖,又用手敲了敲,发出金石之声。
果然如记载的一样,面背四旁,端正完全,颜色纯青,色明如镜,其声如磐,声震而清。
一两黄金一块砖,烧一块砖得两年的时间。
要是论奢侈品,国外那些玩意跟国内的这些比,简直连提鞋都不配。
国内不是没有奢侈品,而是奢侈的一般人都不知道这玩意的存在。
话说这金砖在皇极殿内铺设的也很有技巧,有些金装铺的时候是悬空的,臣子们为了表现出忠臣就会在磕头的时候磕出响声。
太监们利用空砖的位置向大臣收取银子,空的能磕出声音,实的就算是磕破头皮,满头大包也磕不出声音。
“陛下,这三块金砖分别是一尺七寸、二尺、二尺二寸!”
“嗯!”
崇祯直起了腰:“传三位工匠进来,让他们将一尺七的金砖长度分成五十七等长、两尺金砖的宽度的分成六十七份等长、两尺二的分成七十三份等长!
然后各取一段拼在一起后再三等分,这个过程多做几次!
最后用得出的这一段量一下三种尺子的长度,就是有多少段!”
“奴婢遵旨!”
“你们也试试看吧!”
崇祯说完便退到一边,端着茶喝了起来,众人也都围到了金砖旁边讨论了起来。
这三种金砖的尺寸后世记载很清楚分别是五十六点六厘米、六十六点六厘米、七十三点三厘米,只要等分出来,就是后世的一厘米。
有徐光启、毕懋康等人在,加上宝源局、银作局都是干精细活的工匠在,等了小半个时辰,终于得到了结果。
“这、这……”
“这么怎么可能?这三块金砖均分出来的怎么可能一样长?”
“陛下是怎么做到的?怎么知道刚刚好?”
“太神奇了!”
……
众人看着均分好的一段段金丝,满是不可思议。
好一会儿之后,徐光启端着盘子到了崇祯面前:“陛下,已经做好了!用最后得出的那一段量了三把尺子,营造尺三十二、量地尺三十二段半,裁衣尺三十四。”
看着托盘上的一段段金线,崇祯点了点头,按照测量的数据看,大明的尺子已经很接近后世的尺子长度了。
如此以来,统一尺寸就没有大的阻碍了,毕竟差距不算大。
看了看后,随手捻了一段出来:“这一段就是朕刚刚说的一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