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什么,脚下的大地是圆的?
于是,他命令大军稍作休息,在一个月前再次出击。
这一次的目的是彻底斩断匈奴的右臂,将其驱逐出河西走廊。
他有预感这次的战略目的很快便要成功了。
就在他还在为最近事情频频报喜而愉悦不已的时候,一声响彻天边的声音传来。
“报…捷报……前线捷报…”
一名士兵风尘仆仆地跑了进来,跪拜道:“前线捷报!”
刘彻掩下了激动,淡淡的说道:“说。”
“冠军侯将军率精骑数万出北地郡,绕道河西走廊之北,迂回纵深, 远出敌后,由西北向东南出击,一路狂飙猛进,追望逐北,大破匈奴各部,在祁连山与合黎山之间的黑河流域与河西匈奴主力展开决战,杀敌3万余人,最终大获全胜。”
刘彻听得,顿时仰头大笑:“战果如何?”
士兵深呼吸了两口气后说道。
“共俘获匈奴名王5人及王母、王子、相国、将军等百余人,收降匈奴浑邪王部众4万余,至此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地区。”
“赏,重重有赏,去吧,领赏去。”
刘彻激动得站了起来,不仅狂笑,还大挥衣袖让士兵领赏去,就差手舞足蹈了。
大汉边境备受匈奴袭扰多年,先祖刘邦曾经20万大军都被匈奴围困,导致多年来只能备受和亲之辱。
如今,总算取得了一次阶段性的战略成果了。
他不可谓不开心。
……
三国时期。
曹操方面则在为进攻孙权做准备,企图报之前的火烧赤壁之仇,对于天幕里的土豆,造纸,化肥,还有世界地图都不甚在意,因为他的天下还没统一。
刘备方面则是在诸葛亮的提醒下重视了一下化肥,毕竟可以为粮食增收,还是重视了一下,至于其他的,不能短时间加强战力的只能无视了。
孙权方倒是想重视这些,可惜他还要准备抗击曹操的进攻,不然被打没了就啥都没了。
……
大唐时期。
大明宫内,李世民与众臣正在朝会。
“经过对比,天赐司给予的农家肥施肥的农田,在植株生长方面均有提升,此乃两株对比作物。”
说完便有一人手捧着一个盆子上前。
盆里摆放着一大一小的两株作物,两株都是芹菜,一株明显要比另一株大一些,不仅大了还高了一些。
前面禀报的司农寺卿指着大的那株说道:“此株乃是农家肥施种的,另一株则是按原来旧肥施种的。”
李世民抬手示意,身边的太监便下去接过植株,拿上来给他观看。
他从盆里拿起那株稍大的芹菜,仔细端详过后,放到鼻子前嗅了嗅,一股浓郁的芹菜香味,嗯~他甚觉满意。
左手又拿起另一株芹菜,掂量了一下,又嗅了嗅,明显不如右手这株。
“嗯~不错,看来这农家肥能使农事有不少的增产。”
他点了点头如此说道,顺便放下两株芹菜,授意太监传看众臣。
待多位大臣一一观看过后,后面级别低一些的就一起围观了。
片刻后,太监看到李世民摆手,便示意收回芹菜,整顿朝会纪律。
不一会,众臣便各自站回自己的位置了。
长孙无忌第一个贺道:“贺喜陛下,农家肥效果显著,必将使农民饱腹,实乃陛下之功绩。”
“贺喜陛下!”
众臣皆呼。
李世民心里乐开了花,表面上却淡淡地双手压了压。
继而问道:“天赐司可将农家肥一应措施记录下来?”
天赐司主管虞世南回应道:“禀陛下,已经一并记下了,从原料的收集到最后的施肥措施等,其中该注意的细节也都记下了。”
天赐司是李世民新建的特殊机构,专门记录和研究天幕的部门。
“好!那便酌时推广吧。”李世民下达了推广指示。
后面经过房玄龄,魏征,长孙无忌等一行大臣讨论过后,便会一层层地传达下去了。
“那我们下面来讨论出海南美洲寻土豆之事吧。”李世民将第二议程提了上来。
房玄龄出列道:“南美洲实乃路途遥远,从我大唐直线过去,只一路都是大海,海上行舟无日月,恐不能一次便达,还需慢慢来。”
李世民微微点头,他也是如此想的:“不知房爱卿有何高见?”
“从那世界地图来看,或许我们可以先到那倭国,然后沿着倭国的岛屿边缘一直往上走,在向东沿着亚洲大陆,走到北美洲,继而沿着大陆线一直南下到南美洲。”
“用几年时间,在这一整条大陆线上建立多个据点,可作为船队的补给点,这样一步步推进,或许就可去到那南美洲。”
长孙无忌听得一路沿着大陆走便反驳道:“可你这路线与那洋流方向完全相反,根本就是逆流而行,恐怕十年都未必能行驶到那南美洲。”
房玄龄被反驳得有些气恼:“你怎知道是逆流而行,大海又不是河流,岂会有逆行之象。”
长孙无忌笑道:“如若这不是大海的流向,那为何后世之人要标记且让士子们背读,又为何要叫洋流,你不见这世间的大海被称为四大洋吗,洋流洋流,很明显就是四大洋的流向。”
房玄龄无法反驳,气道:“那你又有何高见。”
长孙无忌淡淡地向李世民拱手道:“依臣看,直接在东南部出海,沿着那洋流标志的北太平洋暖流,顺流而行,便可到达北美洲西岸,再顺流而下到那南美洲。”
房玄龄顿时跳出来反驳:“你这夸夸其谈,大海这么大,那北太平洋暖流中,一个岛屿都没有,船队如何补给,没有补给船上的人员吃什么喝什么,只怕还未到那南美洲,便都饿死在那茫茫大海中了。”
李世民也是脑阔疼,两个办法都好像不错,但也都有缺点。
思来想去,下面的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已经凑在一起互喷,眼看着就要打起来了。
无奈地劝道:“两位爱卿,稍安勿躁稍安勿躁。”
随后又给出了意见,即和稀泥:“依朕看来,两位爱卿所言都有道理,不如就两种办法一起试行吧。”
……
大明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