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名士王烈
翌日清晨,李君浩起了一个大早。
今天他要出趟远门,拜访一位名士。
正是太史慈母亲推荐的王烈。
之前老人家说出王烈名字时,他还没有感觉。
毕竟他不是电脑,历史上什么人都能记得住,什么事情都记得清。
不过,经过一晚上的思考回忆之后,他确定了一个人。
平原王烈,祖籍太原,因为父亲去世回到平原守孝。
这时候已经是东汉末年,饥荒、旱灾经常发生。
有些人因为没有食物,被饿死的道路上。
王烈见到这种情况,就把自己的粮食分出去,救济乡党。
于是历史记录上便有了一个“宗族称孝,乡党归仁”的王烈,由此名声传遍郡县。
他喜欢阅读书籍,更喜欢创办私塾学校,教育乡人向善。
受到他的影响,他的学生都很有礼貌,在市井中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当然这些都是史书上记录的杂事,真正让李君浩对王烈这个人留有印象的是头牛贼的处理。
这时代,对于一般农家而言,一头牛甚至比一个人的姓名还要贵。
路上有饿死的人,却很少有饿死的牛。
平原国中就有这样一个偷牛的贼,因为手生头一回干,被牛主人抓住了。
自然的,牛主人不会饶了他,又打又骂,还要报官。
那偷牛的贼痛哭流涕,表示自己知错,愿打认罚,只有一点,不要把这件事告诉王烈。
这时候,王烈的名声在乡党间甚为响亮,很多人以被王烈表扬为荣,以被王烈批评为耻。
后来王烈听说这件事后,非但没有怪罪这人,反而送给了头牛贼一块布。
王烈的学生们知道后,集体请教,这是什么原因。
王烈以偷马贼杀了秦穆公的马吃了妈的肉,秦穆公却赐这人喝酒为例,秦穆公后来遭难,小偷不惜拼上生命去救秦穆公。
王烈认为,那小偷知道羞耻和邪恶,有悔改之心,就应该鼓励他向善。
几年后,有个老人担着重担行走,有人发现他困难后,主动帮助。
来到老人家,那人放下担子就走,老人想感谢都来不及,更不知那人姓名。
后来,老人长途奔走,手里的剑丢了,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
就在他心灰意冷时,发现路上有个人守着一把剑在等主人来,而那把剑正好是老人的剑。
原来是这人看到剑后想还给剑的主人,但又担心自己把剑捡走剑主人回来寻找,找不到;可不捡走,万一被后来人拿走,剑主人就永远失去这把剑了。
于是,在没有想出好办法前,这人就在原地守剑,等剑主人来。
老人这时候才发现,眼前的人就是之前帮助他挑担子的人。
王烈知道这件事后,想表彰这个人,就去寻找他,结果发现这人正是之前的头牛贼。
想到历史书上对王烈的记载,李君浩有种面见大德之士的感觉。
毫无疑问,王烈属于对道德看得很重的人,很注意自己的德行。
所以这一次去寻王烈,李君浩没有带很大的阵仗,只带了一个人去。
为此,赵七还对太史慈很有怨言。
“过往都是我守在主公身边,这次却变成太史子义,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旧人换新人。”
李君浩对此大笑几声,并不在意。
赵七此时有了正式的官职,已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鞍前马后跑来跑去了。
赵七算是李君浩起势以来最早的班底,忠心耿耿。
后来李君浩成为辽西郡守,便给了赵七一个功曹的职位,这可是一个实权职位,也算是对他交代。
他的身边除了赵七,还有郁四这个匈奴汉子。
可是在汉朝这地方,郁四还不如赵七呢,凑人数壮阵势还行,请人的事情还是算了。
思来想去,目前最合适的还是太史慈。
太史慈可不仅仅善骑射,还能带兵指挥,可以说是能文能武。
在李君浩目前的手下中,除了徐荣,也就一个太史慈能够独领一支军队。
哪怕是阎柔都差点意思,更别说只懂得厮杀的尉迟暴熊、苦连等人了。
半日之后,李君浩和太史慈两人策马来到了一个村头。
村头有孩子在玩耍嘻嘻,但出奇的,看到两人两马后,纷纷起身躲避,非常懂得礼貌。
李君浩下马问道:“这是你们父母教的吗?真有礼貌。”
孩子们有些拘谨,看着他不敢说话。
这时候,能骑着高头大马的都不是一般人。
这些村里的孩子们家境一般,大都是农夫家庭。
李君浩从背包里拿出一个菜包子:“谁回答我的问题,这个就给他。”
有胆大的孩子鼓起勇气说道:“是我们先生交给我们的,我们一天有两堂课,早上起来一堂课,吃过晚饭后一堂课。”
“哦,你们先生可是姓王啊?”李君浩笑着问道。
那孩子摇了摇头:“不是,我们先生姓管,大狗他们家先生才姓王。”
这话让李君浩非常意外,一个村子竟然有两个教书先生。
而且看他们的家境,似乎还是无偿的教育,不像一般的私塾。
比如乐阳城的谢平,他们家举办的私塾就是要收费的,要进去就要交钱。
当然和名士举办的私学不同,名士们名声在外,求学的人一般是冲着他们名声去的,大部分都是富豪大户子弟。
那些没有钱的,只能在外面听讲,就像前世的公开课。
但即便如此,几堂课之后,也可以对外说自己是谁谁谁的弟子。
比如刘备就是卢植的记名弟子。
而李君浩当初在草原上,被曼倩先生认为是郑玄郑康成的弟子也是如此。
至于像村子里这种,对整个村子的小孩免费授课的可不多。
“似乎这里还有另外的高人。”李君浩对太史慈说道。
就在这时,一个小女孩举着手说道:“还有我家老师,我老师姓邴。就是我老师每天只教授一节课,一大早就没影子了。”
李君浩见此心里有了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