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英才学院第二任校长
李君浩高坐明堂,底下站立着辽西13县的县长和各县功曹,王烈和邴原坐在一侧。
他处理郡中事务丝毫不顾忌二人在场,在轮到令支县事务时,更是直接询问王烈,并让王烈李代桃僵,处理令支县。
这让王烈激动不已,这代表他新一轮的官道政途开始了。
辽西14县,李君浩罢免了大部分的县令,除了两个留任外,其他的全部重新任命,王烈只是其中一个。
他之前一直没有处理辽西各县的官职任命,原因就在这里,大部分的县令并不称职,他要是大范围任免需要底气,也需要实力。
这些天他的名望越来越大,这就是他的底气,要是贸然任免,很容易引起那些县官背后势力的反弹。
这不是他杞人忧天,实在是有历史为鉴,前世曹操杀豫让,直接令兖州士族反叛,陈宫等人引吕布入兖州,差点弄得曹操无立足之地。
他虽然拥有兵马,并不怕叛乱,但能避免还是要避免的。
至于新任的县令,也是这些天他从乐阳县新提拔出来的人,大部分来自投奔他的豪强世家子弟,以及破格提拔的流民书生,就像公孙瓒和太史慈一样。
公孙瓒成了乐阳守卫的校尉,太史慈在几次军中演武比试中获胜后,也被提拔成了军司马,差一步就是校尉了。
此时最精锐的乐阳新军就是由太史慈指挥的,所有人都知道,李君浩在培养汉人精锐,而太史慈就是那个领导者。
这些最近被提拔的人都算是李君浩的嫡系,在汉朝做官的潜规则下,他们以后的官运和李君浩息息相关,在汉朝党争不断的情况下,是绝对的辽西派。
在这个过程中,反而是王烈全程观望,一言不发。
一炷香之后,李君浩才处理完郡县事务,在让其他人退下之后,大厅里只剩下他和邴原二人。
邴原年龄比王烈小,和管宁年龄相仿,此时都是人到中年。
李君浩对邴原的了解主要是前世史书记载,重义气,有才华。
根据前世史书,邴原避祸辽东时,和同郡人刘政彼此气味相投,视为知己。
但刘政因为批评辽东太守公孙度,而被后者记恨,要抓住他下狱,刘政得到消息提前逃脱,公孙度便抓了他的家人。
当时太史慈正准备离开辽东返回中原,于是邴原便把刘政交给太史慈,自己找到公孙度,一番言谈说服公孙度释放了刘政的家人。
这种为朋友奔波的豪情,得到了当时人的称赞,重义气有才华。
当然,前世他和太史慈关系不错,但此时太史慈对他的了解反而不如王烈。
王烈有心做官,提早布局,将自己的名声在流民中传播。
而邴原和王烈无意做官,要不是恰好都在凤霞村,根本就无人知晓他们。
李君浩起身说道:“邴原兄,你以为我处理得如何。”
“大胆、激进、不合规、不合法。”
李君浩一愣,没想到邴原会这么评价自己,不由得一愣。
两人第一次见面,这人也太锋利了吧!
“但是迅速、果断、有效,与民有利。”邴原接着补充道。
人过中年的他,显然很懂得察言观色。
“哈哈哈。”李君浩指着邴原说道,“你啊,这个大喘气可是把我吓得够呛,我还以为哪里处置失当了。”
邴原直言不讳道:“确实有失当的地方,现在乱世,大人手握大权,朝廷政令难以及时到达,您这么做自然没事。
但要是其他人效仿您,那就会出大乱子。
要是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的手下随意任免,那朝廷官员评审制度起步就成了摆设。
而且大人此举为公,不掺私心,但其他人可就未必了,一旦有人任人唯亲,结党营私,甚至卖官鬻爵,那对朝廷和地方吏治都不是好事。”
李君浩点头同意,官员的权利要有制衡,东汉就是因为对地方的权利失去制衡,才在后来出现诸侯割据的情况。
这不是东汉走向灭亡的唯一原因,但绝对是重要的一点。
“那您觉得我应该怎么做呢?”
邴原起身,对着李君浩鞠了一躬。
此时已经算是李君浩问政了,表示对他这个布艺才华的认可,如果按照正常流程,下面就是行礼认主了。
邴原此举就是感谢李君浩对他的看重。
“一来,明公应该加强官员对法规礼仪制度的认识,对民心民生的敬畏;
二来,明公之下学子应该心存公道,怜惜民力,有才者当为民请命;
三来,建设学堂,对所有百姓进行免费识字教育。
大人治理辽西的心愿是好的,但是光是大人的一厢情愿可不行,一个巴掌拍不响,辽西要大治,百姓的素质必须要提上来。
水能载舟,是因水之力,民能拥官,是因知其心。”
李君浩哑然,想不到邴原还有这种跨时代的认识。
这时代的官员贵族,大都采用的是愚民政策,因为便于治理。
底层民众最多,只要不闹事,社会就不会乱。
但这种社会是有问题的,文明发展是多方面推进,只靠贵族一小波人是无法让时代大举推进。
后世工业革命两百年,科技革命一百年,比之前五千年的发展还要迅速。
其中的区别就在于知识的普及,参与这个时代发展进程的人变多了。
碍于时代的局限性,这时候的文人还没有这个认知,所以才有了唐王李世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话一出,就成了流传千古的名言名句。
邴原的认识自然不及后代五千年文明的积淀得出的结论,但他此时能有这方面的丁点认识,已经是超越这个时代了。
唯一可惜的是,在前世,他也没有怎么做官,否则说不定会大幅度地推进社会文明进程。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邴原显然和王烈、管宁有不同的特质,要是只是当做幕僚或者县官,那就有点可惜了。
管宁干硬有坚持,是做法官的不二人选。
王烈重视名声,也擅长人心,是做官的好材料。
至于邴原,让他做什么成了此时李君浩最大的挑战。
李君浩想了一下,才正色道:“邴原公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