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我们自己的家
在前往上海的路途中,信子对于艾莉表现得相当抵触。对艾莉的亲近动作表示抗拒,甚至一句话也不愿和她说。她始终紧紧跟随在萧逸凡身旁,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一丝安全感。到了晚上休息的时候,信子更是坚持要与萧逸凡睡在同一个房间里。
尽管萧逸凡不断尝试向信子解释,告诉她艾莉将成为她的新妈妈,并会给予她无尽的关爱,但信子却始终一言不发,保持沉默不语。
面对艾莉送给她的各种礼物,信子同样无动于衷,甚至连伸手去接,都是不愿意的。
艾莉只能暗地里叹气,也不能跟个没妈的小孩子计较,不由得感叹徐婉仪需要付出多少,萧逸凡和萧佳澜才会与她那般亲近。
带着女人孩子,在路上拖拖拉拉十来日才抵达上海。艾莉实际上是第一次到上海,以前都是在柳楚若给她的资料中,了解这个所谓“娘家”所在的城市。
第一次见到了上海的街市。马路两边几乎都是西洋式的建筑。街头巷尾弥漫着浓郁的商业气息。繁华的街道上,商店林立,人来人往。各种招牌和广告琳琅满目,展示着这座城市的繁荣。黄包车夫穿梭其中,拉着乘客匆匆赶路。这里的人,无论男女,都穿得非常的精致时髦。
黄浦江面上,船只穿梭往来,汽笛声此起彼伏。江风吹拂,带来一丝凉意。街道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柳岁安邀萧逸凡一起住到柳府,萧逸凡婉拒了,萧家在上海也有房产和多处产业、分公司,来之前萧逸凡已经命人把外滩三十三号的小别墅收拾了出来。
柳岁安也不强求,招呼柳楚若和艾莉跟他回家,艾莉抓紧萧逸凡的胳膊,可怜兮兮地看着他。
“女儿,你这还没举行婚礼?就住到萧家,不太合适吧?”柳岁安慈爱地劝说。
“可我都在萧家的小白楼住了三年了。爹爹,姑母,刚刚到上海,逸凡好多事情要忙,我得照顾他和信子的饮食起居。我答应你,一收拾妥当,就回家见祖父祖母和你们!”艾莉暗暗对着柳家兄妹使眼色。
“行吧!女大不中留,你爹我也不是个老古董,去吧去吧!”柳岁安想着有艾莉盯着萧逸凡,说不定有什么意外的收获。
“谢谢爹爹!”艾莉和萧逸凡同柳家兄妹在码头分别后,坐上了萧氏上海分公司安排来接的汽车,向三十三号驶去。
艾莉好奇打量着窗外,这一带是新开辟的开阔的住宅区,街两边是庭院宽敞的漂亮的住宅。和香港所见到的西洋建筑不同,材料有些粗糙,但式样却很繁复,屋顶、墙壁和窗户等的色彩富于变化,显得相当协调,每一幢房屋都给人艺术的感觉。
车停在一个不大的两层楼别墅大门外,艾莉牵着信子,下了车,萧逸凡提着行李箱,向来接待的公司职员要了车和房子的钥匙,带着她们走进小院。
别墅红色的砖墙与白色的窗框相互映衬,给人一种温暖而又舒适的感觉。
院子里是个小小的花园。可能是因为长期空置的缘故,并没有什么花卉,只有一些常绿的灌木。
一条由圆润石子铺就而成的小径蜿蜒曲折地穿过花园,通向别墅的正门。
在花园的一角,有一丛茂密的翠竹,挺拔修长,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旁边几株高大的梧桐树伸展着粗壮的枝干,犹如一把把巨大的遮阳伞,为这方天地带来一片清凉。
地面上的草坪犹如一块柔软的绿色绒毯,踩上去仿佛能感受到大地的温度和生机。
萧逸凡打开橡木色厚重的大门,三人走到宽敞而明亮的客厅里,一张华丽的地毯如一幅绚丽的画卷铺陈开来,几组充满欧式风格的沙发静立其间。沙发旁的茶几上,放着一个玻璃花瓶,里面空空荡荡。
墙壁上挂着的几幅年代久远的油画。高大的落地窗上,厚重的窗帘拉在两边,阳光透过纱帘丝丝缕缕地洒在地上。落地窗转角处,摆放着一架黑色的钢琴,安静地伫立着。
旁边的餐厅,有一张长长的餐桌。上面摆放着银质的烛台,餐椅的曲线十分优雅。旁边的餐边柜上陈列着各种银质的餐具和水晶酒杯。
三人沿着楼梯缓缓向二楼走去,木质扶手光滑而温润。二楼有五个房间,被长长的过道分成两边。
看得出别墅被精心打扫过,可要住在这里,还得好好布置一番。
艾莉从行李里取出一块围巾,像农妇一样系在头上,把蓬松的卷发包裹好,对萧逸凡父女说:“一起动手把这里布置成我们自己的家。”这也是第一次,信子主动看向她,大眼睛忽闪忽闪,表达着赞同的眼神。
艾莉让信子选出自己的房间,信子选了右边最里面的一间,窗外是那片竹林。
艾莉和萧逸凡的卧室就选在了她对面的房间。
接下来的日子,三人四处闲逛,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有艾莉喜欢的桌布、餐具、靠枕、鲜花……也有信子喜欢的鱼缸、金鱼、洋娃娃……萧逸凡也不委屈自己,买了一堆文房四宝和书籍,一个人霸占住了整个书房。
有了在大澳种菜的经验,他们还买来了许多花草,亲自动手,把花圃里填满。
请来的上海厨娘做菜很精致,可不合信子的口味,艾莉就自己带着信子,一起动手做吃食,尽管做出来的食物色香味俱无,信子还是吃得挺开胃。
白天萧逸凡会去巡视一下上海的业务,偶尔也出趟短途的差,去去苏杭。艾莉就带着信子在上海四处晃荡,有时候也会去去柳家,演一演乖女儿的戏码。
日子在细碎和平静里流淌,不知不觉,他们来上海已经两个月。
信子已经从萧逸凡的小尾巴变成了艾莉的。她学会了很多中国话,会软糯糯地叫艾莉:“表姑母!”萧逸凡纠正了很多次,可她怎么都不愿意喊“妈妈”。
她总是静静地看着小天使一般的信子,心中交织着复杂的情绪。两个月的朝夕相处,她们之间的关系亲密了不少。她尽自己的认知去给予孩子最细致的关爱,然而,那层隔阂却始终若隐若现。每每想到这些,她的心里就会涌起一阵酸涩。
她反复告诫自己,这并非信子的错,在她的心中,生母的位置无可替代,那是一段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与情感。
“感情需要时间去慢慢培养。”每次心酸沮丧时,她在心里默默地这样告诉自己,鼓励自己继续用爱去温暖这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