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王家未来规划
“冯长史,你有什么想法?快说出来听听"
太子赵德仁一看,长史冯世宽说有办法,连忙催促说道。
“殿下,我们也都走入一个误区了”
此时,长史冯世宽,双眼里泛着光!
他看向众人,接着问道。
“诸位,这次朝廷为何要巡察,京城禁军大营,操练士卒啊?”
“还不是因为雁门关传来的,那封关于契丹大军,即将入关的军报吗?"
东宫护卫中郎将陈业明,随口答道
“是啊,现在整个京城百姓,都为这事搞得人心惶惶,连物价都涨了不少呢!”
太子府兵曹参事王康,也接着说道。
“你们说得对啊! 这事得源头,就是因契丹大军,将要入关一事!”
“可今天上午,你们都知道了,兵部刚又收到,雁门关杨国辉发来的最新战报吗?”
冯世宽再次反问道。
“你是说,杨国辉战报中提到,淮安府桃源县典史兼县团练使刘天华,一路北上千里”
“不仅捐献三万套冬衣给前线士卒,还组织千余义军,自愿协助守军,共同抵抗契丹军一事?”
太子赵德仁这时说道。
“是啊! 如果雁门关因多了这支义军,协助防守城关,从而挡住契丹军。”
“那殿下就可以向皇上奏请,不用再急着去巡察禁军大营,训练士卒保卫京城了!”
“等殿下成为九五之尊时,再一举解决此顽疾”
冯世宽说道这时,众人眼中都是一亮。
“嗯,冯长史这么一说,孤之前到没想过!”
“可是,那刘天华所带的义军,也太少些,能在两军战场上,起多大作用?”
太子赵德仁刚开始听了,冯世宽说这事也很高兴。
但随后想到刘天华,只是位小小典史兼县团练使,所组织起来的也只有千余义军。
在动辄几万、十几万的大军之中,太微不足道了。
于是又有些失落起来
“殿下,这事倒也说不定。说不定刘天华他们,还真能起不小的作用”
“哦,怎么说?”
“想那雁门关一向易守难攻,之前因契丹人进攻这么久,定北军孤立无援,士气肯定受影响!”
“现在他们突然发现,多了这么一支生力军来协助守城,哪怕人数不多,也肯定能提升不少士气!”
“并且那杨国辉也是大华朝难得的名将,能让他特意在战报中称赞义军勇悍,那肯定不一般”
东宫中郎将陈业明分析道。
“嗯! 陈将军说的有道理”
太子赵德仁经他这么一说,微微点头。
“殿下,接下来我们可以,一边慢慢推进巡察军营一事,先抓几个都头、虞侯等底层军官出来,
“威慑一下那些将领,同时密切观察雁门关军报,一旦发现事件好转,就”
长史冯世宽,如此向太子建议道。
京城王家大院中。
太子太师,国子监祭酒,哲宗、惠宗两朝帝师,当代大儒王柯舜,正在品着茶,很是悠闲的看着书。
他今年已经七十有二了, 虽然还担任国子监祭酒一职,但早已不用上朝了。
作为大华文坛硕果仅存的八贤之一,王家这些,年能在朝堂屹立不倒,占有一席之地。
基本上是靠他在士林学子中的崇高名望。
虽然他从不参与朝堂纷争,但关键时候他说一两句话,不仅宰相钱惟庸要慎重听一听。
就连惠宗帝,有时不得不卖他个面子。
“父亲!昨天太子来拜访时,您为何不愿见一见啊?”
此时,礼部尚书王星辰走了过来,轻声问道。
“你糊涂啊,还看不出,这次太子被钱惟庸几人给坑了吗? 京城禁军这么多年积累的问题,错综复杂!”
“哪里是太子这种只知熟读圣贤书,而缺少实践之人,所能驾驭处理的? ”
“何况太子平时,虽受一些所谓清流官员爱戴,但他,对上得不到皇上的信任和支持。”
“对下得不到世家和将领的拥护与配合,偏偏还看不起,皇上那几位心腹权臣。”
“哎! 说不定此事不久,就会被废了啊”
王柯舜最后叹息一声说道。
“啊不会如此严重吧?”
“父亲! 那我要如何做?是不是适当和晋王走动下?”
“晋王? 你现在什么都不用做,静观其变吧”
“是”
随后王柯舜放下书,喝了一口茶,又接着说道。
“上次杨七郎给老夫来信,说他新收了一名弟子刘天华,说此子无论人品,还是才学都是上佳,其欣喜之意溢于言表。”
“没想到杨五郎发给朝廷的军报中,竟然专门提到此子,北上千里,带领千余义军去抗击契丹”
“呵呵! 看来此子真是一位能文能文麒麟儿, 老夫到时很想,早点见见他了!”
王星辰听闻,在旁也旁感慨道。
“父亲说得是!”
“因上次军报中说,大同已失,契丹人即将入侵中原,搞得京城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有些人心惶惶!”
“这次听闻桃源县刘天华自发带领义军,北上抗击契丹!无论成败如何,大家在茶余饭后,都在议论他呢。”
王柯舜听闻,嘴角顿时上扬,露出了一副很有兴趣的表情。
“哦,那他现在年少成名啊!”
“小小年纪,不简单”
“呵呵,父亲,别忘了他可是您的徒孙,他越是能干,还不是给您老脸上争光嘛!”
“哈哈哈,说得也是!”
父子两人心情难得的放松,顿时都哈哈大笑起来。
王柯舜这时,又想到了在淮安府任职的杨国昌,于是说道。
“辰儿,自从老夫收了七郎为徒,就与杨家捆绑在一起了! 这次七郎在淮安府剿匪有功,治下也算有了政绩!”
“有机会和那郑阳说一声,该将他向朝廷推荐了”
“父亲有所不知,自从七郎将淮安府判官周杰挤走之后,同知赵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