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京城大案 (上)
原来何建强提到主要有两件事。
一件事,就是现在朝廷每年派发下来的赋税越来越重。
百姓一家数口人辛辛苦苦种一年地,等交完这些朝廷赋税后,最后根本就所剩无几,生活异常艰难。
而有的百姓因交不起朝廷赋税,被迫只能卖地,这造成民间土地兼并现象很严重。
一些有官身或是功名的士子,却受到朝廷优待可以减免赋税。
这样一来恶性循环,手中有土地的普通百姓,身上的负担就更重了。
“兄长,刚才提到另一件事,又是如果让你焦心?”
刘天华听闻何建强说到朝廷赋税的事,他也觉得这问题很严重,但对此暂时也是无能为力。
只想着事后,在自己管理的那一片区域,也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哪怕是做个试验,也要彻底消除这等隐患才好。
“哎! 伯爷,如果说赋税之事,算是久病缠身,需要朝廷做出统筹改善措施的话!”
“那这第二件事,却是更为棘手,让人如坐火山之口了”
何建强听到刘天华发问,于是叹息一声说道。
他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自从担任县令以来,本想这下终于可以放开手脚,施展平身所学。
能为全县百姓谋福利,让他们也都能过上些好日子、吃饱饭。
但光是如何完成朝廷赋税这一项,就让他有些焦头烂额。
而乡村地方上,又都有当地的地主乡绅把持着,他这个县令其实能做的也不多。
虽然桃源县的治安,现在比起以前好上太多了,公差衙役在他治理下,也不敢公然吃拿卡要了。
但全县的百姓生活,还是依然很是艰难。
为此他还请苏晓妹帮忙,让刘府下面的工厂,加大招工人数,为县城那些贫民也提供些挣钱活命的机会。
而不仅仅只由原临和乡,现已成为众兴新城的那一带的百姓,跟着受益。
“哦!这又到底怎么回事?” 刘天华听闻,再次追问道。
“这事说起来,那也是相当的气人!”
“自年初工部尚书李缅到达江南,成立苏杭应奉局以来,他为了讨陛下欢心。”
“ 到处搜寻奇花异石,并调派大量人手,将从太湖中打捞出来的数千、上万斤的太湖石,运往京城。”
“这些巨石因很是笨重,所以只能走水路,要用大船从太湖出发,通过运河转入淮河。”
“再顺着淮河一路辗转北上,直至抵达京城。 远途所过所经州县,不仅要提供这些人一切吃穿用度。”
“同时还要征发无数民夫去拉纤。一路所过之处,如船上巨石不能通过,就需拆水门﹑桥梁,凿穿城墙等。”
“如应奉局准备的船只不能应付时,更是会强行征用不少商船,运粮船等,造成影响极坏!”
“因这运河也穿过桃源县境内,所以这几个月以来,我们也会他们祸害不轻”
说到这,何建强就是一副很是无奈的模样。
“竟然还有这等事? ”
刘天华也是吃了一惊,他在京城里,倒也听闻不少人说道,这个工部应奉局里的人,是如何横行霸道。
但他毕竟没有亲眼所见。
此时,听闻何建强提到这些人,竟然已经祸害到自己家乡了。
也不由的心中恼怒起来。
“相比江南地区,我们这些水路沿线州县,还算好一些的!”
“我听闻江南苏杭一带,凡民家有一木一石﹑一花一草可供玩赏的,应奉局就立即派人以黄纸封之!”
“称为供奉皇帝之物,强迫居民看守,稍有不慎,则获“大不恭”之罪,甚至全家都会被处死!”
“这其中更有不少应奉局人员,假公济私,把百姓家值钱的财物,趁机据为所有,强取豪夺!”
“不知害了多少人家,因此家破人亡”
讲到这些,何建强之前在心中,对大华朝廷还抱有的那份希望,也开始动摇破灭了。
“这些王八蛋”
刘天华听到这儿,也不禁怒骂道。
更是想起,唐倩倩以前提过,她们家当时也算是商贾殷实之家。
就是因为有应奉局找上门来,最后才一步步被害的家破人亡的。
此时!
其他人见到刘天华脸色都有些不好看,也都开始安静下来,望了过来。
刘天华见气氛不对,连忙勉强笑了笑,让大家继续吃酒。
他不想让这些糟心事,影响众人的心情。
但他心里很清楚。
像应奉局这些人如此行事,迟早会捅出大篓子来
。。。。。。
京城。
此时正发生一起,引起各方强烈关注的大事。
一清早。
当太子府长史冯世宽的夫人,见自己官人,在房间里迟迟没有起床,当时倒也没怎么在意。
以为他是因近期压力大,昨晚又喝醉酒了,所以想多休息会。
但眼看日晒三竿,他往日从没这么晚起床。
于是就推门进去瞧瞧。
结果竟然发现,冯世宽早已自缢于房间内的横梁上,已经去世多时了。
他夫人吓的魂飞魄散,当场就晕了过去。
等她醒来后,在伤心之余,觉得事件很是蹊跷。
于是就派人去京城府尹处报案,京城府尹罗浩然听闻此事。
也是大吃一惊。
上次京城禁军白虎卫指挥使吴连被杀一案,到现在还没抓到凶手,案子也没破。
虽然也有一两名怀疑对象。
但因找不到没有任何证据,他也不敢随便就去拿人。
要知道在京城这儿,到处都是达官显贵,谁也不能轻易得罪。
罗浩然已经做了多年京城府尹,在老百姓口中,向来以铁面无私,秉公断案著称。
但实际在私下里,处理起这些大案来,也是分得清轻重的!
这太子府长史冯世宽,最初也是怀疑对象之一。
还被他喊来衙门里问话,因为在对方话语里找不到一丝漏洞。
所以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