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太监不得干政
时间转瞬即逝,转眼已是正月十六。
昨夜是十五元宵节,那尚在弥漫的爆竹和汤圆味儿还笼罩着紫禁城的上空还没散。但宫里宫外,殿宇与市井之间,无论贵胄还是百姓都是喜衣再穿,继续笑颜。
大明朝的太子,今日大婚。
那便是普天同庆,多热闹都不过分的大日子。
春和宫,更是装扮得富丽堂皇。
所有的摆设金银玉器瓷器,地毯家具都换成了新的。
就连宫殿屋檐上的彩绘,也都重新点缀过。
六斤站在镜子前,张开双手,任凭几个太监小心的给他穿着吉服。
镜子中,昂扬少年,眉目之间英气勃发。
“年轻真好!”
一身杏黄色亲王龙袍的朱高炽看着镜子前的大侄子,低声对边上,穿着郡王龙袍的李景隆说道,“看着就精神举手投足全是劲儿”
李景隆一笑,诧异的看看朱高炽,“您才多大?在下官面前说老?”
“哎一到三十多岁,就感觉跟以前呀,俩人儿”朱高炽摇头道,“不是这疼,就是那难受!太医查呢,还啥也查不出来!吃的也不香,睡的也不沉”
“这岁数身子不舒服也是正常!要么说不惑之年呢!”
李景隆低声说了一句话,又忽然大声对边上的一个太监说道,“靴子,给太子爷把靴子穿上”
指挥完太监给六斤穿衣服之后,李景隆继续对朱高炽说道,“这岁数呀,是个坎儿!你看我挺硬实的吧,那年不也差点见了阎王了吗?人老了,吃药不管用,还是得练起来。像我,早上起来五十斤石锁,先扔他一百个”
“我也想练”朱高炽愁眉苦脸的,“可是我虚呀!”
就这时,穿戴完毕的六斤转身。
“精神”李景隆大声喝彩,随即眼眶一红。
六斤诧异道,“曹国公,你这是?”
“臣是有些动情了!”李景隆上前,俯身擦拭着六斤靴子上不存在的灰尘,哽咽道,“当年您才那么大点儿,就在臣的怀里呜呜,一转眼,您马上要成亲了!”
六斤温和一笑,看着李景隆的目光满是亲近。
而边上的朱高炽则是有些愣神,尽管经历过许多次,但他依旧不适应。
“丫刚才还关心我身体呢!瞬间就变脸,开始苦情上了?这他娘的转变的也太行云流水了”
“这吉服呀!”
李景隆又前后捋着六斤身上龙袍的缝隙,“您十三岁上那年,臣亲自督嘱江南织造局,选了一千多能工巧匠,开始给您织造”说着,他突然掩面,“呜呜”
“你这又想起什么了?”六斤笑道。
“臣”
李景隆哭道,“臣忽然想起皇上当年大婚的时候喽,是臣扶着皇上的肩舆皇上那年穿的吉服呜呜!”
“当年,皇上大婚有些仓促,皇上穿的吉服还是孝康兴皇帝当年穿过的吉服呜呜!”
说着,他忽然开口道,“太子爷,臣斗胆”
“怎么?”
六斤话还没说完,就见李景隆竟然伸出手,捧着他的脸,仔细的看了起来。
“你这放开孤!”六斤不悦道。
“臣多看几眼”李景隆哽咽啜泣,“等臣下去见太祖高皇帝还有高皇后老太妃的时候,能把太子爷您现在的俊模样,说给他们听”
朱高炽张大嘴,心中暗道,“我草你他妈幸亏不姓朱呀”
而六斤,则是闻言伤情,也顿时红了眼眶。
“老祖最后那两年,总是跟孤笑着说,想再看着一代人”六斤也哽咽道,“可惜天不作美不遂人愿!”
“都在天上看着呢!太子爷!”
李景隆掏出帕子,擦拭着六斤的眼眶,“不是臣唠叨老祖宗们都在天上看着您呢!您呢,得好好的,跟太子妃把日子过好喽!您的小日子和和美美的,咱们大明的大日子才能顺顺当当的您说是不是?”
“这成家呀,就是责任!男人在世,哪有那么多喜欢不喜欢的?不但没有,还不能挑拣和睦,家和万事兴!”
李景隆絮絮叨叨的说着,六斤把那个这些天,几次想要对李景隆问询的名字压在心里。
男人,是要取舍的!
而他,必须取舍和选择。
他的父亲,大明朝的皇帝已经给过他一次机会了。
即便是他在那一次,是那么的大逆不道。
如果他再不懂事,他的皇帝父亲,可能不会有那么多的耐心!
在天上的太祖高皇帝,可以庇佑这个最爱的曾孙一次,但不会有无数次!
“老祖”
“娘娘”
六斤抬头,眼眶热热的,看着那晴朗的天。
那上面挂着的云,好似和他幼年时仰望的一样,温和可亲。
而就在此时,李景隆上前一步,大声呐喊,“吉时到,太子爷起驾迎亲喽”
浩荡的队伍,从春和宫出发。
穿过巍峨的宫城,走向午门。
门外早有无数盛装的羽林骑士,勒马等候。
阳光之下,金甲熠熠生辉,满是皇家威严。
城门楼上的朱允熥,看着儿子的仪仗缓缓出了内城
在他身后,是喜极而泣的赵宁儿。是不管心里如何,但都满是笑颜的各位嫔妃,还有那些小大人一般的皇子们。
朱高炽慢慢的爬上门楼,站在了朱允熥身后。
“该嘱咐的都嘱咐他了?”朱允熥轻声问道。
朱高炽眼皮眨眨,“那个曹国公一直嘱咐来着,臣都插不上话!”
说着,忽然感叹,“哎,要是皇祖父还在,看着现在的六斤该有多高兴啊!”
“大喜的日子,别来这个!”朱允熥昂着头继续眺望,笑道,“别想勾我难受”
朱高炽心中暗叹,“这种事,我确实没有二丫头有天分”
“他大概”
忽然,朱允熥看着已经见不到的太子仪仗,感慨道,“大概是最后一个在应天府大婚的大明太子了!”
朱高炽顿了顿,“您确定,您的陵寝选在北京?”
“嗯”朱允熥沉声道,“直面三北,开拓进取”
“那臣回头就上折子”朱高炽低声道,“宗庙之事马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