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笔墨蘸宠辱,春秋何人书上
,罪之大者。--《献帝起居注》
董卓还称“永乐太后(董太后)暴死,天下疑惑,因此皇太后无母仪天下之资格”。
实际上,老贼是打着“为董太后报仇”的幌子。
这1点,老贼虽极为过分,但至少还有个能堵住悠悠之口的幌子。
董卓废少帝,是借用“霍光废昌邑王”的路数。即所谓“废昏立明”。
(董)卓乃奋首而言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政。皇帝(刘辩)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陈留王(刘协)。”--《后汉书董卓传》
曹魏权臣司马师废齐王曹芳;东晋权臣桓温废司马昱,也都是同样借口。
所以,这哥仨本质上并无分别。谁也别指责谁是乱臣贼子,因为哥仨都是!
非要说分别,董卓也就比后两者多杀了1个何太后…
司马师根本不可能杀郭太后,他俩是1伙的!
董卓之所以倾向陈留王刘协,是因为刘协是董太后养大的皇子,绰号“董侯”。
这天然博得了董卓的好感。
董太后自养(刘)协,号曰董侯。--《后汉书皇后纪》
客观评价,董卓废黜何太后与少帝,改立灵帝幼子,不可视作纯粹的逆举。
因为灵帝生前就屡次准备改立太子,且何太后杀董太后在先,何进召董卓在后,其行为逻辑是合理的。
董卓受诟病之处,主要在于杀害何后与少帝。
此举恶劣至极!
而且此事与“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完全无关!
这也是董卓从“权臣”被定性为“逆臣”的直接原因。
董卓盗掘东汉诸帝坟陵、挖掘宝物,是历史公案,甚至吕布亦积极参与其中。
但考察初始情形,可知盗墓并非纯粹贪财,而是存在“泄私愤”的心理。
董卓最初盗掘的是汉灵帝的“文陵”,借何太后下葬的时机而搬取宝物。
及何后葬,开文陵(灵帝陵墓),(董)卓悉取藏中珍物。--《后汉书董卓传》
汉灵帝是冀州河间国人,而何太后则是荆州南阳人。
按照“妻死从夫”的陪葬传统,何太后应与刘宏合葬。
董卓对灵帝1贯厌恶,曾公开宣称“每念灵帝,令人愤毒”。
再加上他对何太后极为反感,因此老贼盗取文陵。
(董)卓议欲废立,谓(袁)绍曰:“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后汉书董卓传》
值得注意的是,董卓最初的盗墓行为(189),并非暴力强拆,而是借“何后下葬,重新开陵”的机会。
换言之,其口号上是冠冕堂皇的,行为上则是偷偷摸摸的,并非大张旗鼓地作恶。
至于两年之后(191),董卓与关东军阀鏖战失利,焚毁洛邑,西迁长安。
此事使得洛阳“2百里无复孑遗”,乃至吕布带头掘毁棺椁,搜刮宝物,那就是纯粹的破罐子破摔、丧心病狂了。
(董)卓自屯留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2百里内无复孑遗。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已下冢墓,收其珍宝。--《后汉书董卓传》
因此,陈寿所谓的董氏上洛之初(189)便“盗墓毁陵”,难免言过其实。
从董卓“矫情忍性、擢拔群贤”的行为上看,他最初并非纯粹的恶魔,确实曾尝试过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而真正的盗墓高潮,发生在兵败洛阳(191)的前夜。
但话再说回来,董卓盗墓是贼,曹操盗墓便不是贼?
还是因为读书人的事,不能叫偷?
呵呵。
这1章先到这里,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