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猛将终投汉,江东稳孙权8
闻言长叹1声,缓缓摇头。
“从文不必宽慰某,某之主公过于精明,此恐非江东之幸也。”
所以说,孙权实是机关算尽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其人如此做,可谓伤透了孙策1众旧臣之心。
当然了,孙权很可能也算到了这1点:
这些旧臣大多为寓居江东的淮泗士人,他们不得不依附于孙权。
赵旻心中暗自警醒:
老子今后定要以孙权为戒,万万不能失臣属之心,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赵旻的卫府臣属结构与孙权迥异,其构成可谓相当复杂;
加之赵旻的管理风格又颇为人性化,完全不像曹操那么残暴…
如今卫府之所以和谐,是因为赵旻处事公允(会画大饼)、锐意进取(穿越客的知识使然)、威望极高。
但是!
赵旻若事事算计、处处功利,这些能力出众、心比天高的臣属,还会不会继续服赵旻?
赵旻又不是极善于玩制衡、发动群众斗群众的孙十万!
而且,赵旻的臣属结构、卫府的政治生态,也决定了赵旻这么玩绝对玩不转。
赵旻暗暗叹了口气,再次向程普抱拳。
“德谋将军,无论如何,我等皆应齐心协力共渡此难关,再言其他。”
赵旻这句话没有任何说服力。
因为…程普与太史慈、周瑜的矛盾已经极为明显。
此事从太史慈、周瑜2人始终不发1言、静静看赵旻与程普对答便可看出。
是以,在说这番话的时候,赵旻看向了太史慈和周瑜。
后两者面露苦笑,颇为不自然地向赵旻行礼。
“从文所言甚是。”
程普又1次长叹1声。
“从文可知,如今江东之局面,实则皆拜你所赐乎?”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吴书4》传主3人:刘繇、太史慈、士燮。
其中刘繇是扬州牧,太史慈是刘繇的接班人;而士燮则是交州的土皇帝。
换言之,孙吴占据的3州之中(荆州、扬州、交州),刘繇与太史慈代表了扬州;
士燮则代表了交州。
此即“驱除”之所在,也是群雄在地方霸史中的作用。
按理,陶谦(徐州)与刘表(荆州)也应1并列入《吴书4》,因为2者亦曾是孙吴崛起时的“驱除对象”。但刘表入《魏书6》而陶谦入《魏书8》,故不得再入吴书。
按“驱除”的大义所在,“代表荆州”的关羽、也应入《吴书4》。
(吕蒙)图取关羽,胜于子敬(鲁肃)。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关)羽不足忌。--《吴书9吕蒙传》
很明显,东吴君臣,将占据荆州的关羽,也视作“驱除对象”,班在群雄之列。
侧面反映出了彼时荆州“自治程度”之深。
只不过关侯忠义千秋,最终入《蜀书6》,即“(蜀汉)开国功臣传(5虎上将传)”之中。
蜀书的“群雄传”位置最为诡异。竟在《先主传》之前,诸卷之首,凭空压了刘备1头。
陈寿有言“(蜀)不置史官、灾异靡书”。虽系浮言,但蜀国有“档案”而无“成书”,大约也可确定。
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蜀书5诸葛亮传》
因此《3国志》中的《魏书》与《吴书》有王沈、韦曜等人的“前作”为参考,《蜀书》则由陈寿独立撰写。
换言之,今天看到的魏、吴材料中,更多是王沈、韦曜的旧文;而《蜀书》则完全是陈寿1人的“意志体现”。
益州牧刘璋、是刘备立国的“驱除所在”。因此创业之君刘焉,也便被1并录入《蜀书》,而不得与2袁、刘表合传。
《驱除传》(群雄传)本意是为了凸显“得天下之正”的法统,是配菜;但在《蜀书》之中,竟然位在卷首,喧宾夺主,成了主菜。
陈寿这种书法,无疑明确指向“刘备法统不正,益州实系夺立”。
这与陈寿的出身,以及刘璋、刘备的“治蜀差异”有关。
陈寿出身巴西安汉县,该地大姓是陈、范、阎、赵4家。陈寿入晋后又还本郡为“中正”(需2品以上),可知实系巴西豪强。
安汉县号出人士。大姓陈、范、阎、赵。--《华阳国志巴志》
刘璋治蜀,宽仁暗弱,豪强恣睢;刘备治蜀,铁腕镇压,重用荆楚。
注:关于刘备、诸葛亮排斥蜀人1事,我之前多撰详文,此处不再展开。
换言之,陈寿将《驱除传》列在《帝纪》(先主传的本质就是“帝纪”)之前,很明显是对刘备的揶揄与贬损。
2牧(即刘焉、刘璋)不从董、袁群雄之例,而列《蜀志》首,(陈寿)非夷昭烈(指刘备)于割据也。--《义门读书记》
蜀汉立国,内部自称“汉国”,陈寿却公开写作“蜀书”。除了来自西晋的压力外,当是陈寿本人对刘备政权的憎恶。毕竟损害了川蜀豪强利益的荆楚集团,不可能被益州大族出身的陈寿所喜爱。
多说1句,按“驱除”大义之所在,若刘备死于群雄割据时期(190-200),那他大概率会入《魏书7》与吕布合传;
至少也会入《魏书8》与陶谦、公孙瓒合传。
其人将与汉末群雄1起、作为“魏武肇基之始”的垫脚石,成为新朝军功的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