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天高风云淡,只怕肯登攀9
园的头目,是“上军校尉”蹇硕。蹇硕是谁?
那是个小黄门,也就是秩6百石的宦官!
两汉时代,士人与阉人泾渭分明,彼此视若寇仇。袁绍生母虽贱,生父却出身高门。
汝南袁氏4世5公,袁绍却屈居宦官之下,做的是揽钱的赃官,干的是卖良心的臭活儿。袁绍内心之愤怒,可想而知!
后来(189)十常侍之乱、袁绍滥杀阉人,很可能与年轻时在西园宦官手下当差的屈辱经历有关。
中平5年(188),王芬、许攸、周旌等人勾结死士,准备趁灵帝出巡河间国旧宅时弑君,改立合肥侯为帝。此事,史称“王芬之乱”。
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
摘自《魏书1》
注意:灵帝是外藩继统,祖系源自河间国王,本人世袭解渎亭侯。
王芬是谁呢?
王芬在彼时是冀州刺史,而冀州是袁绍后来的老巢。
后来的刘备,就是因受王芬之乱牵连而鞭死督邮、踏上了传奇之路。
许攸是袁绍故交;
王芬谋划刺杀灵帝时,还曾与曹操密谋;
曹操又是袁绍故交,还是袁绍同事(1起在西园当差)。
若说袁绍不知道王芬、许攸的阴谋,呵呵,那是不可能的。
袁绍的政治立场,在谋废灵帝的风波中,并无记载。
但至少可推断,袁绍对谋废灵帝之事,是持观望中立态度的。
至少,袁绍没有向灵帝举报其阴谋。
袁绍对灵帝的态度,由此可见1斑。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在孙吴宫廷以及公族幕府中,占据文化垄断地位的,实际是以淮泗士人为主体的流寓士人,罕见江东学者。
富春孙氏族望较低,文化素养有限,孙坚与孙策更是近乎文盲。由于文化问题,孙氏父子早年曾与江东学者有过牴牾,这可能是造成孙权排斥江东学者的原因之1。
孙氏家族务农为业,孙坚之父(1作祖父)孙钟“种瓜自给”,社会地位不高。因此孙权追祖庙时,仅限于武烈庙(孙坚庙)与桓王庙(孙策庙),再往上则不见祭祀——可知孙钟的瓜农身份,无疑令孙权感到难堪。
(孙)坚父名(孙)钟,因施瓜供异人而获吉地。--《异苑》
孙权不立7庙,以父(孙)坚尝为长沙太守,长沙临湘县立坚庙而已。--《宋书礼志》
孙坚的文化素养较低,自诩“太守无文德,以征伐为功”,而且因为草莽出身,多次受辱。比如荆州刺史王叡便“言语轻之”。
主簿进谏,(孙)坚答曰:“太守无文德,以征伐为功。”--《吴录》
(王)叡先与(孙)坚共击0、桂贼,以(孙)坚武官,言颇轻之。--《吴录》
孙策的文化水平也十分有限,他粗通《左传》,但在名儒高岱的衬托下,自惭形秽,竟杀人泄愤,自卑心理暴露无遗。
(孙策)闻其善《左传》,乃自玩读,欲与论讲……策果怒,以为(高岱)轻己,乃囚之……策恶其收众心,遂杀之。--《吴录》
孙策效力于袁术时,曾与汉廷使者马日磾交谈,结果受到对方嘲弄,马日磾称“东方人(指江东人)学问不博”。
孙策虽然心中恼怒,却无力反击,只得求助于虞翻,希望借虞翻的辩才,来“折辱中原妄语之人”。
(孙策)谓(虞)翻曰:“孤昔再至寿春,见马日磾,及与中州士大夫会,语我东方人多才耳,但恨学问不博,语议之间,有所不及耳……故前欲令卿1诣许(县),交见朝士,以折中国(指中原)妄语儿。”—韦曜《吴书》
孙权粗通经传,自诩读过《诗》、《书》、《礼记》,实际文化水平并不太高,被曹丕嘲弄为“吴王颇知学否”。东吴使者对此无力辨白,只能惭愧地遮掩为“我江东自有国情,吴王志存经略,不像儒生般寻章摘句”,实际是变相承认了孙权学问有限。
魏文帝善之,嘲(赵)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志存经略,虽有余间,博览书传,历史籍,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韦曜《吴书》
在此背景下,孙氏兄弟受限于文化素养,对江东名儒天然存在抵触情绪。孙策杀害高岱,虽然借口“高岱诳惑众人”,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孙策的自卑心理作祟。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