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汉末雄风 > 第九十一章 辽东风云变,河北闹翻天1

第九十一章 辽东风云变,河北闹翻天1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且行事毫不严谨,确非良人,皇后何其苦也!”

赵震说的,是刘协那窝囊至极的十年经历,也就是初平元年至建安5年(190至200)之间,伏寿跟着刘协受尽苦难之事。

赵大娘叹了口气。

“大兄,阿寿而今仍何其苦也!”

赵大娘说的,是伏寿与赵旻这对有情人非但无法成为眷属、兼且相见甚难之事。

于是乎,2人不约而同地长叹1声。

赵大娘有些心虚…

在宫中,赵旻招惹的又何止伏寿1人?

赵震当然不可能知道,自家大侄子还与宫中贵人步练师生下1女1子。

但赵旻始终是赵震从子,所以赵震叹道:“无论如何,此皆为大逆不道之恶事!阿旻今后务必加倍小心、且万不可使太子得知此事才是!”

赵大娘对此深以为然。

“大兄放心,知情者仅寥寥数人耳,兼且知情者皆为阿旻至亲,断无可能揭示此事。”

赵震毫不关心知情者都有谁,其人只关心1点。

“无论如何,天子决不可有丝毫闪失!”

诚然如此。

刘协若非正常死亡的话,所有的矛头必然会指向赵旻。

所以苟哥赵旻如今,正在持续增加对刘协的防卫力量。

苟哥之所以愿意将卫府并入太子属官之中,也正是存了此等考量。

更何况…

赵大娘闻言嫣然1笑…

其人虽已年近花甲,容颜却犹如3旬少妇,所以赵大娘确实算是嫣然1笑。

“大兄多虑矣,阿旻为何苦劝大兄指导太子武艺?”

关心则乱的赵震,至此方才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

赵大娘笑而不语。

深夜。

南宫旁的卫将军公廨之中…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在文化普及程度极低的中古社会中,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均依赖于口语,这便涉及到“口音”的问题。

大范围、跨区域的环境下,想要快速精准地传达指令,最好的办法,便是寻找口音相似的人充当左右手。临阵之时,更是如此。

口音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容易被忽略,这是因为基础教育的普及与官话的推广。

但在古代社会,口音则是1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它甚至会影响到政权的稳定。

远的不说,就说满清。

雍正年间,曾有福建与广东的官员进京述职,面圣时,君臣双方因为口音问题,竟完全无法沟通。

朕每引见大小臣工,凡陈奏履历之时,惟有福建、广东两省之人仍系乡音,不可通晓。夫伊等以见登仕籍之人经赴部演礼之后,其敷奏对扬,尚有不可通晓之语。--《闽杂记》

需要注意,清代制度,对进京面圣的外省官员有品级要求,可知那位南方官员绝非粗鄙小吏,1定练习过清代官话。即使如此,依然无法避免“鸡同鸭讲”的尴尬局面。

上溯至3国两晋,在教育普及更差、口音种类更繁杂的环境下,离开老家便无法正常沟通的人物,必定更多。

比如凉州陇西的董卓,是“良家子”出身,即巫医、百工、商贾之外的清白家庭,但他入洛阳之后(189),依然被东都士人鄙视为“羌胡之种”。

(皇甫规)妻知不免,乃立骂(董)卓曰:“君羌胡之种,毒害天下,犹未足邪!”--《后汉书列女传》

至于董卓麾下的部曲,待遇则更糟。胡人兵士被称作“野兽”,汉人兵士则被称作“秦胡”。不难想象,凉州兵士与洛阳居民之间,在口语方面,1定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

以此当山东忘战之民(指袁绍),譬驱群羊向虎狼(指董卓军队)……且天下之权勇,今见在者不过并、凉、匈奴、屠各(南匈奴别种)、湟中义从(大月氏别种)、8种西羌,皆百姓素所畏服,而明公(指董卓)权以为爪牙。--张璠《汉纪》

(灵帝)征(董)卓为少府,不肯就,上书言“所将湟中义从及秦胡(指羌化汉人)兵皆诣臣……”--《后汉书董卓传》

两汉时代,官方的标准语当为“长安音”或“洛阳音”,也可以称作“正音”或“官音”。正音在不同朝代有不同变化,但大抵以京畿地区的口音为标准。

以前文提到的刘备、公孙瓒而论,他们虽然出身河朔,但少年时代曾有过“游学洛阳”的经历,因此他们肯定懂得官音。

(公孙瓒)从涿郡卢植,学于缑氏山中(洛阳东侧)。--《后汉书公孙瓒传》

(刘备)年十5,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9江太守同郡卢植。--《蜀书先主传》

问题在于,关羽、张飞这类社会中下层出身的武夫,是否懂得官音,便必须打个问号。

下1章咱们继续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