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河朔英杰逝,北方战火息2…
历史上,袁绍死后,袁氏诸子为何相互间争斗不休?
其关键原因,正在于彼时之天下,根本无人可与袁绍抗衡,以至于袁氏兄弟认为,只要赢了自家兄弟,天下便唾手可得。
袁氏本兄弟相伐,非谓他人能间其间,乃谓天下可定于己也。
摘自《3国志魏书之辛毗传》
然而……
由于袁谭、袁尚的威望有限,因此屡屡出现权柄下移之事。
田丰之死,决于袁绍之手;
辛评之死,却全由审配专断。
君戮其臣,虽行无道,尚合礼法;臣子专柄,下凌上替,则系败亡之兆。
此即所谓“主弱臣强”者也。
尤其是在,河北士人所选择的袁尚,如今尚未束发的情况下。
但在这个时空,面对赵旻的威胁,袁氏诸子、麾下臣属,必然不敢做得太过分。
因为卫府实力如何,有目共睹。
如今,天下十3州之中,赵旻非但已实际统治兖、徐、豫、青、司隶、荆、益、凉8州之地,已经重建西域都护府,而且正在攻克并州。
卫府如今之势,可谓如日中天,实力已远超袁绍1方,远非历史上同1时期的曹操可比。
再者说来,张郃如今在赵旻麾下,昔年袁绍灭公孙瓒时,张郃“功多”。
按历史上其人投曹后被曹操拟作“微子”、“韩信”,可知张郃在河朔地区名望甚隆。
太祖得郃甚喜,谓曰:“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
摘自《3国志魏书之张郃传》
以卫府之强大实力,再借助张郃之名望,那么,赵旻在收复河北的过程之中,至少在冀州河间国、渤海郡这两个郡国,便可减轻大量阻力。
出身于清河郡的崔琰,亦可减轻清河郡之阻力。
至于冀州常山国、中山国……
常山国赵氏,在这两个郡国影响力委实不算弱。
如此分析之后,冀州刺史部安平国、常山国、中山国、河间国、清河郡、赵国、钜鹿郡、渤海郡、魏郡9郡之中,仅剩魏郡、钜鹿郡及安平国这3个郡国,收复难度较大。
在心中盘点完毕之后,赵旻复又对卞夫人补充道。
“有劳阿妤秘赴赵国邯郸城,当面询问崔季珪,当如何为朝廷收复清河郡。若崔季珪但有所求,我必有所应!”
清河郡的东邻居,便是青州平原国,而平原国如今已经改姓赵。
是以,卞夫人美目1亮,其人秒懂。
苟哥就是苟哥,虽然其人已经在心中对士族判了死刑,但这丝毫不妨碍,其人拼命压榨士族剩余价值的做法和决心。
送走卞夫人之后,赵旻略作思忖,便再次进了长秋宫。
与伏寿见礼之后,赵旻便迫不及待道:“禀皇后,据情报称,袁绍已陷入昏迷,恐于近日便将病故,是故,臣欲向天子讨诏,请天子下调河北之田税,以安河北人心。”
赵旻的意思是说,河北即将面临变更统治问题,那么如今便急需暂时先稳住河北的士族、豪族,待1切平稳过渡之后,再另行清算心怀叵测之徒。
所以,始终与苟哥心有灵犀的伏寿,同样秒懂。
“甚善!难得太子太傅如此忧国忧民,我必为太子太傅向陛下讨得此诏。”
赵旻顿首谢恩。
然后,赵旻小心翼翼道:“皇后,臣尚有1请。”
伏寿见自家夫君如此作态,登时芳心1紧。
哼!又想出去浪?休想!
于是伏寿蹙眉沉声道:“太子太傅,而今天下动荡、朝堂不安,兼且太子尚幼!若无要事,太子太傅须臾不可离开许都!
除此之外,太子太傅但有所请,我有求必应!”
经过这些与爱郎耳鬓厮磨的日子后,怀有身孕的伏寿已经舍不得爱郎离开。
但赵旻对此好气又好笑。
“皇后误会臣也,值此多事之秋,臣绝无出许都之意。”
伏寿1脸狐疑。
“太子太傅此话当真?”
赵旻连连行礼。
“千真万确!”
伏寿不为所动,仍是1脸狐疑。
“既如此,太子太傅不妨明言!除出许都之事万万不可之外,我有求必应!”
赵旻在心中暗暗摇头。
好端端的大汉皇后,居然变成了恋爱脑,老子这是造的什么孽啊!
吐槽归吐槽,苟哥忙不迭解释道:“皇后,臣欲向天子讨诏,封袁氏1众幕僚就任河北诸郡县要职,因事涉数十官位,故恳请皇后特事特办。”
伏寿心中长长松了口气。
只要赵旻不离开许都,那么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
然后……
伏寿方才反应过来。
“太子太傅之意为…你欲任用袁绍故臣?”
赵旻当场纠正伏寿。
“请皇后明鉴,非臣欲任用袁绍故臣,而是陛下为天下1统计,应招揽天下之英豪。
袁绍3子之中,袁熙智勇兼备、行事当机立断,兼且其人颇得幽州豪杰之心,是故其人仍可任幽州刺史。
此外,袁绍之臣属,沮授高瞻远瞩、审配刚勇忠义、逄纪见微知著、辛评辛毗昆仲智力超卓…
是故,臣以为,诸如此等高士,陛下及皇后,何不招揽为朝廷所用?”
经过多年与袁绍明争暗斗,赵旻对袁绍的麾下臣属,可谓了如指掌。
即便是淳于琼这等无胆之辈,也有其人狡黠、多智、谨小慎微、御下有术的1面。
由此可见,官修史书的记载,呵呵,绝对不可轻信!
昔年子贡在读书时曾言:“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将其拟之于袁绍,亦颇为精洽。
诸如《3国志》、《晋书》这等官修史料有利有弊。
其中最大的弊端,便是所有的辞令立场,全部来自胜利者,失败者是没有话语权的。
南朝学者颜之推,曾不无感慨地表示:
陈琳仕宦袁绍,则骂曹操为豺狼;仕宦曹操,又骂袁绍为蛇虺。前后反复,竟到这种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