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将军战东北,壮士征漠南4
“夫……太子太傅所言极是!妾委实想不到,而今天下竟如此太平祥和!”
赵旻心道:而今天下太平祥和?
呵呵!
哪有什么太平祥和?只是有无数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罢了!
何况…
河北、江东、交趾、并州、辽东…
这些地方,战乱不休、民不聊生,只是你们看不到而已!
盖因京畿之地,向来粉饰太平!
1念及此,赵旻看向亲儿子小刘嗣,心中不由1动。
再过34年,老子必带儿子外出游历1番!如此智商逆天之子,决不可不学尔虞我诈、口蜜腹剑之权谋诈术!
若只是1味苦读圣贤书…长大成人后,此子与废物何异?
诚然如此,华夏历代帝王,便是如此废掉的。
其中最有名者,当属崇祯、嘉庆2帝!
纵观历史长河,精于权谋之帝王不少于23十人,比如:秦皇汉武、唐宗宋宗,东汉光武帝、大明朱重8等等等等。
但纯纯依靠权谋诈术便可坐稳江山者,只有两人:
1是孙十万,2是嘉靖帝。
同样玩弄权谋诈术的刘启在这2帝面前,段位都略显不足!
所以,赵旻决定……
且慢!
楼已经歪到姥姥家的赵旻,骤然回过神来。
“皇后、太子尽管放心,但使臣1息尚存,必保我皇汉太平盛世!”
伏寿很欣慰、很幸福。
于是乎,其人当即转移话题。
“甚善!太子太傅忠心可嘉,午时赐宴!此外,教导太子乃太子太傅之本分!”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任峻在曹营无甚功勋,去世又早,却得到3百户的食邑,与李典、庞德相同,无疑是受到特殊关照。
太祖以峻功高,乃表封为都亭侯,邑3百户,迁长水校尉。--《魏书任峻传》
任峻之子任览后来与魏讽结交,在魏讽谋反事败后(219)免于罪责,可能也是出于功臣之子的原因,便类似文钦(名将文稷之子)1般。
济阴魏讽为相国掾,名重当世,(郑)袤同郡任览与(魏讽)结交。--《晋书郑袤传》
魏讽反,(文)钦坐与讽辞语相连,及下狱,掠笞数百,当死,太祖以(文)稷故赦之。--王沈《魏书》
从《武帝纪》的叙事构建来看,荥阳之战可谓曹操霸业史的序幕之篇,在魏朝国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也正缘于此,在王沈、陈寿笔下,荥阳之战便成了曹操1枝独秀的表演舞台,至于2袁、张邈等人,虽然也戮力其中,但出于各式各样的原因(主要是与曹操交恶),均被从历史书写中刻意抹杀,甚至被贬低为“置酒高会,不思进取”的反面人物。
反倒是鲍信、卫兹这类次要人物,因为从龙有功,兼后裔显于魏廷,因此地位也便被大大拔高,在荥阳狠狠露了1回脸。
好在天机常留1线,靠着同时代诸多史料的吉光片羽,勉强揭示出荥阳之战的真相,也方便后世读者更加客观地看待曹操及众诸侯在事件当中扮演的角色。
如果从《武帝纪》的书写线索入手,曹操在荥阳战后的军事建议,即“袁绍临孟津,诸将守成皋,袁术入武关”的战略安排,很有可能并非事后提出,而是事前联军的既定计划。比如《典论》便记载了袁绍确实“引河内之甲屯于孟津”(见前文注引)。
(曹操)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指袁绍)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指袁术)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3辅。”--《魏书武帝纪》
可见荥阳之战,其实是囊括在大战役中的1个小环节,只不过曹操恰好参与了这个环节;所以在魏朝国史中,荥阳之战才被无限放大、并被赋予了特殊意义。
反过来说,对袁绍而言,孟津之战当为霸业奠基之役;对孙坚而言,阳人之战无疑占据创业史的核心;对曹操而言,荥阳之战则成为立国之滥觞。
从这个角度看,荥阳之战其实是被魏廷有选择性的、刻意保留的历史记忆,意在塑造曹操的英武之姿。至于同时代的其他人物列传及事迹描绘,均需要服务于这1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