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千般皆如意,万事定称心2
。
其人即便犯错,也可以用“年轻”2字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这个“犯错”,便无需再深入解释了吧?
至于2十出头的夏侯尚,何德何能任汝南太守这个两千石省级大臣……
解释权,当然归赵旻。
秀外慧中的甄宓显然同样想到了这1点,是以佳人掩口偷笑。
“兄长果然……咯咯……非同1般!”
赵旻再次挥了挥袍袖。
“阿宓若无事,便请早些安歇。”
甄宓登时神色1黯。
赵旻叹了口气。
“阿宓,明日你我随时可相见,何必在此深夜之晦暗庭院之中畅谈?”
言罢,赵旻无奈地摇了摇头,径直向后宅张凝的卧房行去。
甄宓轻轻跺了跺玉足,为自己表兄的不解风情发泄了1通,这才愤愤然跟上其人。
“不知兄长欲何时与妾完婚?”
甄宓这个无双1开,赵旻登时便招架不住。
其人只能使出“拖”字诀。
“阿宓,而今常山国赵氏诸族亲尚在陈留,待诸族亲返乡时途经许都,旻便与你完婚如何?”
甄宓犹不放心。
“兄长,1言为定?”
苟哥苦笑以对。
“阿宓,便是我欲食言,大人亦不会同意。”
甄宓这才满意。
“妾送兄长回房!”
苟哥心里苦……
其人心道:近亲繁殖……这……孩子若出问题该如何是好?
甄宓的亲生母亲,是苟哥亲生母亲赵大娘的胞妹,甄宓是苟哥的姨表妹,这是妥妥的近亲结婚。
按照遗传学,近亲繁殖隐形基因配对的可能性极高,婴儿先天发育不足甚至是畸形儿的概率……
所以,苟哥1直在尽力避免此悲剧发生。
怎奈何……汉末之人根本不讲科学啊。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苟哥与赵旻告别、走进张凝卧房之中。
张凝与赵旻何等默契……
其人1把执起爱郎之手,柔声道:“不知夫君有何心事?”
赵旻撒谎,从来都是面不改色心不跳。
其人张口便来。
“阿凝…”
【作者题外话】:这1章,咱们聊1聊蜀汉“不置州牧”,顺便说1说州牧与刺史之分别。
两汉之州牧又名牧伯,即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但蜀汉的州牧,自诸葛亮死后便不见记载。
从辖区范围看,蜀汉偏居西陲,领地有限,因此应该仅设益州牧1职而已。其实不然。
蜀汉虽然仅占1州之地,但吴蜀“交分天下”之后(229),蜀汉在名义上还占据并、凉、冀、兖4州,以及半个司隶校尉部。因此可供授受的头衔并不为少。
刘备生前自领益州牧;刘备之后(223)唯有诸葛亮称“牧”;诸葛亮之后(234)蜀汉的地方长官不再称“牧”,均称“刺史”。
同时代的曹魏与孙吴依然保留着州牧的旧称,因此蜀汉“废牧复史”的行为便显得尤其古怪。
那么,原因何在?
先简要梳理“刺史”与“州牧”的历史源流。
刺史源自“御史”,负监察职能;最初需要巡视州中郡国,还需要亲自向朝廷进行工作汇报。
随着刺史的权势逐渐增加,便不再巡行移动,而是待在固定治所;向中央奏事也可通过僚属代办,不必事必躬亲。
诸州(刺史)常以8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都奏事,中兴(指东汉建立)但因计吏。--《续汉书百官志》
这样,刺史便由“居无定所”的监察官,演化为“坐镇1方”的军政首脑。
西汉成帝时代,刺史1度改称州牧,哀帝时复称刺史。
十2月,罢部刺史,更置州牧。--《汉书成帝纪》
罢州牧,复刺史。--《汉书哀帝纪》
两汉之交的新莽与更始政权,复置州牧。至刘秀建立东汉,又将之废为刺史。
是岁(建武十8年),罢州牧,置刺史。--《后汉书光武帝纪》
东汉灵帝末年,暴乱迭起,汉廷对地方州郡完全失去控制。为了应对这1情况,在太常刘焉的建议下,灵帝再度恢复州牧制度,史称“废史立牧”。
刘焉的理由是“刺史威轻,既不能禁;改置牧伯,镇安方夏”。换言之,州牧可以视作“地位加强版”的刺史。
灵帝政化衰缺,4方兵寇,(刘)焉以为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乱,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后汉书刘焉传》
在灵帝的安排下,太常刘焉任益州牧,太仆黄琬任豫州牧,宗正刘虞任幽州牧。
(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职。--《后汉书刘焉传》
彼时(188)出任州牧者,均是汉廷9卿。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