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诸侯会盟反大秦
种田,是华夏民族植入到骨髓里的优良基因。
就算到了科技时代,华夏老百姓也喜欢在阳台、后院里种上瓜果蔬菜。
当埃及文明让大量奴隶建造金字塔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很务实,带领群众埋头种田。
当巴比伦耗资巨额国帑,建造空中花园的时候,我们祖先依旧在种田。
如果国家不让人种地,要百姓都去修长城,那么可能就有人会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如果是贵族逼得人民没地可种,地主大肆侵占土地,那么可能又有人会说: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无论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
都热衷于靠自己的双手,从土地讨口吃食。
诸如贵为公主的晨曦,当她从嬴长生手中获得一些瓜果蔬菜之后,就爱上了园艺生活。
在她成婚前的一段时间,很少来东宫串门,这让嬴长生的耳根,清净了一段时间。
就算是贵为天子的扶苏,登基以来也常常下乡微服私访,在关中到处调研百姓的农耕情况。
就在不久前,扶苏好像是吸取了“陈胜农民起义”的教训,让他颁布了祖训,要求以后的皇帝每过三年,必须率领百官举行一次籍田仪式。
除此之外,扶苏还废除了土地买卖。
原先商君之法是承认土地可以私有化,并且还允许互相买卖。
这条法律规定,只要任何人一个去开垦荒地,而且耕种超过一定的时长,那么这块土地就开垦人所有。
这也是商君之法使秦国崛起的重要因素。
扶苏废除土地买卖之后,也是从源头上遏制住地主势力的发展。
按他的话说,农耕乃国之根本,为君者,万事必以农为先。
麦田里。
在场的百姓看着墨家弟子推着耧车在田里来回播种,所到之处,麦种都均匀地播在土里。
一番神操作下来,墨家弟子气不喘、腰不酸,还有余力再播种几亩地。
此举令在场的百姓个个欢呼雀跃。
“俺的老腰今后不用受罪了。”
“有此神器,今后不用花钱请雇工了,俺家十几口人,便能在半日内播完十亩田。”
“墨家乃我布衣再生父母哇!”
墨家弟子在接受了一番感恩戴德之后,就把三千具耧车分给了百姓。
在东宫食邑种地的百姓,都是从三川郡迁徙而来的难民。
他们舍弃了原来的土地,来到上林苑跟东宫签订了三年契约。
由东宫借给他们土地耕种,收成三七分,百姓拿大头。等三川郡接触兵危之后,则看他们的意愿决定是否要回归故土。
在远处观望的皇室三人,对田里的一幕感到非常欣慰。
栎阳对嬴长生颇为感慨地说道:“想不到,儿时的那个胆小鬼,如今已成为经略有方的太子,本宫又对你刮目相看。”
晨曦摇摇头说道:“长姐,你可是没看见侄儿在南海时的作为,一到那里就先灭了离耳,后面又在南海琼州两郡各种大刀阔斧。”
嬴长生讪讪笑道:“两位姑姑谬赞,这只不过是侄儿作为太子,应循之责。”
栎阳走过来,把双手搭在嬴长生的肩膀上,语重心长地说道:“侄儿身上有皇兄的仁德,亦有父皇的雄才大略,本宫相信侄儿今后一定是一位英明之君。本宫虽不善政务,亦无治国韬略,但有一点本宫还是知道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君者,切不可像父皇一样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如果侄儿能做到爱民如子、克己奉公,本宫亦会全心全力支持你。”
嬴长生躬身作揖:“侄儿谨记大姑谆谆教诲。”
同时,他的心里却在想。
看来,栎阳对于高渐离被嬴政弄死这件事上,一直耿耿于怀。
“哎!这就是初恋男友带来的后劲吗?”
…………………
秦二世八月。
秋收起义。
中原大地上,每当到了这个时节,总有不安分的人要趁兵精粮足之际,对某个政权蠢蠢欲动、欲取而代之。
在荥阳城外的大营里。
这里汇聚了所有反秦势力,有最先起兵复国的诸侯王,也有像刘邦彭越这种一方势力的领袖。
原先还在兵戎相见的“齐楚赵魏”四国,此时罢手言和,不再为一城之地再互相伤害。
解决楚魏两国矛盾的人,正是韩国司徒张良。
得知楚魏两国为抢夺荥阳,而刀兵相向之后,张良暗道不出自己料所,秦国果然使了离间计挑起诸侯内讧。
于是,张良向韩王成主动请缨,亲自北上为楚魏两国调解,并带上田臧的亲信出面作证。
得知被田臧耍了,项梁相当恼怒,正要派人去把田臧拿下时,谁知这厮已经开溜了。
这把项梁气得在心里怒吼:“田臧小人,待我攻破虎牢关,必杀你祭旗。”
杀掉田臧的亲信过后,项梁命楚军从大梁撤军,魏豹也忍下耻辱,把荥阳让给了楚国。
接下来,各路诸侯就开始商议如何灭秦。
最后天下他们推举楚国为反秦盟主,项梁也当仁不让,坐上联军大元帅这把交椅。
诸侯会议提出,有了函谷关的前车之鉴,项梁决定派出项羽和范增,跟韩国的军队去佯攻轘辕、广成两关,诸侯也各自派出小部队随行。
这项战略的目的就是为了迷惑秦军,让秦军以为诸侯的主攻方向是三川郡的南部。
而诸侯真正的主攻方向,就是章邯镇守的虎牢关。
战略会议结束之后,身为楚国将军的刘季,就来到故交张耳的住处。
两人一见面,犹如旧雨重逢,各自述说着这些的磕磕绊绊。
“当年与张兄在外黄一别,至今已有十七载,如今还能相见,刘季三生有幸!”
张耳叹息道:“当年遭秦廷通缉,不想连累贤弟,故而一直隐姓埋名。”
坐在榻上的刘季起身,向张耳伏身说道:“原来是张兄大义啊!请受刘季一拜。”
张耳连忙托起刘季,郑重地说道:“贤弟莫要折煞于我!张耳一生顶天立地,既然是自己惹下的祸根,自当由自己承受。若是贤弟因此事受牵,张耳将有愧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