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京兆韦氏
视侦查各地……明公可遣一骑,携带递给张济的文书一封,故意朝着李傕、郭汜的斥候撞去,假装不慎为李傕、郭汜的斥候所擒,然后咬死张济是真心归降明公,并虚言我们同张济协商对付李傕、郭汜的计谋。”
“这样即是张济假意归降,李傕、郭汜也知道张济是诈降明公,可到时候李傕、郭汜也不免怀疑张济,认为张济借着诈降一事,实打实的归降了明公,到时候让他们狗咬狗,弄出一嘴毛来。”
彭羕闻言,自觉有些不妥的他犹疑道:“可张济若是真心归降,岂不是坏了张济这个内应。”
“坏就坏了。”郑度满不在乎的说道:“似张济这样的人,确是不便收纳于明公麾下,不如由着张济去和李傕、郭汜相斗,让他们拼一个你死我活,消磨凉州贼力量去。”
“不妥。”持重的荀攸摇了摇头:“若是张济真心归降,一则是如彭兵曹所言,坏了张济这个内应,二则是伤了日后有意归降明公之人的信心,认为明公对归降之人太过猜疑……眼下正是明公伸大义于天下的时候,些许小手段,却是不便使出来。”
荀攸目光远迈,他对郑度的计策不太看好,认为只是图一时之利,没做长远的打算,算不上什么好计策。
“不过也可以后面观察一下张济的诚心,若是张济没有什么诚意归降,那就可行此策。”荀攸虽是持重,但他也不迂腐,作为一名智谋之士,他喜欢根据时局来做出针对性的手段。
“主簿的话,是老成之言,自当如此。”郑度面对颍川荀氏出身、海内闻名的荀攸,加之荀攸出于维护刘璋的声誉,他斟酌一二刻后,点头赞同道。
众议即定,刘璋开口一锤定音:“如今关中豪杰闻风而动,襄助于我们,李傕、郭汜等凉州贼及关中诸将,但余数座城池据守……等到彻底断绝李傕、郭汜的羽翼后,李傕、郭汜等贼败亡有日。”
“但静观之,时间站在我们这一边。”
正如刘璋所言,关中豪族闻风而动,或者说很大一部分豪族见风使舵,以李傕、郭汜眼下式微的情况,纷纷依附起他,或是遣使,或是遣质子来到五丈原,向刘璋表明归顺之心。
刘璋一一接纳,好生抚慰。
并于这群归附的豪族子弟中,他见到了一个声名不显,可家世显赫的人。
京兆人韦康,代表着京兆韦氏前来归附于他。
关于韦康此人,刘璋知道一些,他记得荀彧传中说了一嘴韦康,"太祖以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唯严象为扬州,韦康为凉州,后败亡。"
这里韦康是荀彧推荐给曹操的人当中,和扬州严象并列的人物,皆是在任上不称职的人物。
韦康也确实不称职。
历史上建安十七年,韦康在凉州刺史的任上,面对马超的强力攻袭时,因为自身的妇人之仁,不忍吏民伤残,于是在马超请和之后,韦康同意了下来,打开所坚守的冀县城门迎接马超。
可韦康忘了,马超是个连父亲马腾都能置之不理的人物,怎么会遵守誓言,马超一旦入城,便指使杨昂杀了韦康和太守,以至于曹魏凉州局势沮坏。
"这是一个好人,但却是不能大用的人。"刘璋一边殷勤接待着韦康,一边在心里下了个定论。
他打算给韦康一个幕府里的职位,不放韦康到边郡任事,毕竟以韦康的才干和性情,打打杀杀的事情,韦康着实不太适合,做不到一副狠心肠,去面对这乱糟糟的世道。
而给到韦康在幕府中的职位,刘璋打算给一个高一点的级别,毕竟韦康的家世着实出彩。
京兆韦氏,于西汉时有韦贤、韦玄成、韦赏连续三代人位至三公,家族遂为关中名门,东汉时则号为三辅冠族,是关中一等一的世家。
不过据刘璋所知,韦氏最为煊赫的时候还不是当下,等到唐朝时,才是韦氏最为大放光彩的时候。
唐代长安俗谚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旧唐书·韦述传》则载:"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
京兆韦氏可谓是一个百世的卿族。
这里更不必说,京兆韦氏,有一个刘璋所感兴趣的人物-韦孝宽,玉璧这座高欢快乐城的守御将领,使高神武一战忧病,唱罢刺勒歌而亡。
韦孝宽可谓是一战决定了北齐、北周的命运,思来令人神往。
似韦康这样三辅冠族的子弟前来归附刘璋,即是代表着关中世家豪族的态度,也是代表着三辅之人心,尽归刘璋所有。
因此刘璋自是不会托大,去因历史上韦康不良的评语,而对韦康有不礼遇的地方,使韦康感到轻视。
所谓神仙下凡问土地,而韦氏,就是关中的土地,是刘璋需要善待的对象。
“韦卿,请。”刘璋端起酒杯,向着韦康致意道。
韦康面带微笑,他同样端举起了酒杯,但他端举起的酒杯稍稍低刘璋酒杯几分:“明公,请。”
酒水入腹,韦康顿觉身心透凉,暑气顿消,他奉着族内的命令,赶赴到了五丈原,见到了面前的这位益州牧刘璋,果如传闻所言,这位刘益州亲贤爱士,不讲究什么繁文缛节,望之而为明君矣。
关中黎庶,有福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