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我,大唐首富,李二想嫁女儿想疯了 > 第741章小学、中学、大学

第741章小学、中学、大学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秦羽改革教育的念头很久就有了,大唐现在教育体制是很畸形的。

在跟李世民提出想法以前,教育一直垄断在世家大族手里。

五姓七族即是一个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李世民想要做出改变,也是没有办法的。

原本历史汇总,李世民为了打压世家大族,让高士廉,修订氏族,以李姓为首,外戚次之。

山东的士族崔家,被降为了三等。

这么做正是为了提高李家的地位,加强他的皇权。

最终李世民还是没有能够成功,士族的实力还是足够强大的。

整个唐朝,都是最强大的。

当然因为秦羽的出现,建立了唐科院,搞出了大唐日报。

垄断了教育权,和舆论控制权,为大唐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动摇了士族千百年来的根基。

迫使五姓七族不自量力的造反,最后一举将他们消灭。

在士族门阀,垄断教育的时候,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手伸向教育里,这会触犯他们的根本利益。

五姓七族灭掉后,大唐各地的官学,就如同雨后春笋,纷纷兴起。

这样一来,学校的数量是增加了,但是没有一个统一标准,质量相差也实在过大。

所以秦羽打算对大唐的教育制度进行一个改革。

对于教育李世民自然是超级重视的。

他可是深刻的认识到了,教育权垄断在士族手里是多么的恐怖。

科举制度刚刚出现的时候,李世民可是要把天下人才都收入囊中。

现在随着大唐的发展,他也意识到了科举有他的局限性。

现在大唐科技发展十分迅速,各地需要的人才也不尽相同,这点是科举不可能满足的。

然后就有了从唐科院里进行招考人才的事情出现。

甚至唐科院里选拔的人才更多。

而科举一年举行两次,甚至已经成为了摆设。

在这种情况下,大唐上下,群臣百姓,都认识到了秦羽推广的教育制度的优越。

大唐各地举办的官学也是参考了秦羽的教学方法。

在秦羽和李世民提出这个事情后。

第二天早朝上,戴胄就出列上奏:“陛下,现在大唐各地官学兴起,为大唐培养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但是各地官学,没有统一的一个标准,教学质量差距很大,臣恳请,改革教育制度。”

“怎么改革!”

这时候孔颖达也站出来:“陛下,臣等建议,设立,大学中学还有小学。”

“这有何区别?”

李世民奇怪地问道。

满朝文武也都提起了兴趣。

孔颖达继续解释:“小学对低龄儿童进行教育,六年,中学对十二岁左右至十八岁的少年进行教育,分为高级中学和初级中学,各是三年,中学之后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大学是何物?”

李世民更加好奇地问道。

“大学是专研高深学问的学府,比如唐科院。”

孔颖达举例说明,老东西们马上就明白了其中道理。

李世民点头道:“是应该搞出一个统一标准了,此事就由孔颖达和戴胄去完成吧。”

“是!”

戴胄昨天跟秦羽商量以后,马上就去找了孔颖达说了这个事情。

两人直接拍板,决定今天就跟李世民汇报此事。

本来以为要浪费一些口舌,没有想到就这么顺利,就让李世民答应了。

两人相视一笑,明白了过来,恐怕昨天秦羽已经说服了李世民。

“这两个老东西,怕是要青史留名了。”

众臣看着他们两个,都是无比羡慕。

礼部还有民部的官员们,也都欢天喜地。

这事情肯定要下面的官员去具体操作,好处自然少不了他们的,其他人就只有纯粹羡慕嫉妒的份了。

接下来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很快汇报完。

朝会结束,戴胄和孔颖达直接去了富平侯府。

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秦羽才是掌握方向盘的人,否则可能是会出问题的。

毕竟这个东西,在大唐还是新鲜事物,他们两个人心里面也没有一个准谱。

“两位都是稀客,有失远迎,失敬失敬。”

秦羽看到这两个老东西,就知道他们是为了教育体制改革而来。

“富平侯,陛下已经答应了教育改革的事情,让老夫和孔先生来负责。”

戴胄可直接说道。

秦羽笑道:“我昨天跟陛下汇报过此事了,陛下已经答应了。”

“难怪朝会上,陛下如此轻易答应下来。”

孔颖达和戴胄,知道自己猜对了。

孔颖达紧接着说道:“改革的事情定下了,只是该怎么改,具体怎么操作,我们没有头绪,尤其是六年的教材如何编写呢,这也是一个难题。”

教育是礼部负责的。

教材的编写自然也是礼部来做,对此孔颖达是一点头绪没有。

按照他的为人,一般都是有了十足的把握后,他才会去做。

不过出于对秦羽的绝对信任,加上这也是功在千秋的事情,所以没有和秦羽过多沟通,就急急忙忙上奏李世民了。

秦羽笑道:“孔祭酒有些灯下黑了,唐科院里那么多经验丰富的老师,你去跟他们商议不就好了,怎么指定教材,怎么改革,我会协助你们的。”

“对啊,老夫怎么忘了这茬。”

孔颖达笑道。

唐科院的日常事务都是他来操持,对唐科院的事情,他是最了解的。

但是此时灯下黑,忘了这回事了。

秦羽道:“唐科院,前三年的课程,都是适合低龄儿童的课程,可以按照不同科目,分为六个学年的教材。”

孔颖达道:“可是三年就能够学完的课,为什么要分为六年?”

秦羽道:“唐科院的学生,都是各地佼佼者,聪明伶俐,三年学会这些知识,对他们来说,没任何难度,但是日后要进行的小学教育,是面对全体国民的,很多孩子智商没这么高,接受能力没有这么强,要适应绝大多数,只能延长学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