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挥挥锄头
一场筵席,眼瞅着从日中吃到了日头西斜。
陈辰对大人之间的客套和吹捧没有什么兴趣。
反倒是对陆逊颇有想法。
仔细算算这个时间,孙坚应该已经没了。孙策这会儿应该还在袁术手下当着恶犬。
不过小霸王也差不多要来江东了,首当其冲的就是这扬州庐江郡。
已知庐江太守陆康即将尽忠战死于庐江,吴郡陆氏掌门人即将落入年幼的陆逊手中,而不是年长一些的陆绩。前者是陆康的侄孙,后者是陆康的儿子。
问:是否有机会离间陆逊和陆家的关系?
答:不可能。陆逊和陆绩的关系,跟荀攸和荀彧差不多。只不过陆绩相较之下名气和能力都稍差一些。说到底,在这些人的眼睛里面,家族的利益至上。
那么就把整个陆家一起打包了,准备上贼……上皇叔的床……船。
哦,对了,这会儿大宝备应该没有从官方那里领到身份认证?
想到这里,陈辰摸了摸自己开始长了一些绒毛的下巴。
眼神不自觉地瞥向了一旁的陆逊。
一旁听着自己的叔公回忆往昔,正听得津津有味的陆逊没由来地突然打了个寒颤。
正疑惑间,就看到那传说中的文曲星走到了自己身旁。
“在下想去城里逛逛,陆公子是否有时间作陪?”
陆逊还疑惑着,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的时候,一旁的陆康先开了口。
“去吧,你们年纪轻,就不要同我们这些老家伙待在一起了。”
人言,老而不死是为贼。
一个上了年纪的人,不论是面子,还是里子都会比年轻人想的要复杂的多。
至少,两世为人的陈辰,就从陆康的表情中看出了一些端倪。
这老东西,早就等着这一出了。所以带着乔公和司马徽尽聊一些年轻人不喜欢的话题。
谁曾想,陆逊这小子在一旁听得兴起。
“是,叔公。”
既是自己尊重的叔公,又是陆氏当今的族长,陆逊自然不会拒绝陆康的要求。
两人带着几个乔府的家仆就出了门。
“陆公子对这庐江城可熟悉?”
“回先生,还算熟悉。”
陆家自陆康任庐江太守以来,便把庐江当成自家的地盘来经营。
毕竟在吴郡,陆家上面还有个顾家压着。因为陆康的关系,陆家在庐江的发展不可谓不快。
“陆公子可有表字。这般端着架子说话,我有些不习惯。”陈辰当然知道陆逊表字伯言。但是一方面考虑到二人第一次见面,另一方面也考虑到陆逊的年纪,便也不好直接开口称呼。
“表字伯言。”
“那你我之间便以表字相称,我也不比你大多少。”
陆逊想了想,便同意了陈辰的说法。
见他点头,陈辰心下一安,至少开了个好头。
“伯言平日在家中都喜欢做些什么?”
“平日里会替叔公梳理一下文书。叔公不单是太守,也是陆家的当家人,事情难免有些密。”
“这么说来,伯言也算是年少有为咯。总角之龄便开始处理这些公干,相当了不起呢。”陈辰也是有些意外,难怪年纪轻轻便在庐江大战,陆康就义之后就能扛起陆家的担子。
“比不得启明兄,那一段《师说》,即便是远隔千里,逊也是如雷贯耳。”
陈辰脸色一黑,在颍川书院里呆的几年里面,都尼玛是黑历史。
“方才听了许久,我想要问问,伯言是怎么看待当今的天下大势的呢?”
一行人边走边聊,不知不觉间便走到了庐江城的市集上。
自古扬州便是富庶之地。市集上的人来来往往,热闹非凡。
“愚弟以为,自董卓之乱后,大汉天下便是气数已尽。诸侯并起,逐鹿中原,此乃形势所趋。”
陈辰这会儿是真的有些诧异了。
若是换个年纪再大一些的人能说出这番话,陈辰觉得倒也实属正常。
一个刚满10岁的小屁孩能说出来,那就真的是因为天资和眼界了。
当然,这也和陆康的刻意培养分不开。
“伯言今日这番话,与我说说便罢了。其余场合务必慎言。”陈辰面不改色地点了点陆逊。虽然明眼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是在这个礼数盛行的年代,该有的尊重还是需要有的。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高祖定鼎天下,大汉传十三代帝王,二百一十年。及至王莽篡位,建立新朝,而后光武中兴,汉室幽而复明,传至献帝,又历十四代,及今百又七十年。大汉国祚已有近四百年之久。如今又遇王莽之辈,伯言又如何得知,这世间千千万万刘氏宗族,无有如光武一般能中兴汉室之人?”
陆逊愣住了,显然他没有意料到盛传的文曲星陈辰会说出这么一番话。
明眼之人都知道,汉室将倾。有历史,有底蕴的世家都在寻找新的靠山。
陈辰作为颍川陈氏下一代的领军人物,居然还在看好刘氏江山,这就有点让人深思了。
看着若有所思,心神不属的陆逊,陈辰微微一笑。颍川陈氏继承人的这个虎皮,还挺好用?
“伯言可有雅信,和愚兄手谈一局?”
不知不觉间,一行人走到一间茶楼之前。陈辰饶有兴致地打量着这个地方。
照理来说,茶楼这样事物兴起于唐宋时期。此时看到这么一家茶楼,还确实挺新奇的。
陆逊从沉思中缓过神,抬头一看,便有些诧异。
“启明兄,正好这家铺子是陆家的,我们坐下来喝杯茶吧。”
“怪不得,我想着,寻常人家也不会有这般雅兴。”
“启明兄言重了,不过是给过往商贩提供个歇脚玩乐的地方罢了。请。”
陆逊带头把陈辰引了进去。
仔细打量了一下内部的环境,算不得高雅,但也说得上清幽。
两人落座摆局之后,便打发下人自行安排去了。
君子四艺,琴,棋,书,画。
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这个年代,鲜少有贫苦的读书人。是以,这个年代的读书人,并不存在手无缚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