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天啊,那些是什么东西?
村民指着田里的一片翠绿,“瞧瞧咱们田里一片翠绿,我们还担心会没吃的?瞧瞧他们的田里,全是菜。哈哈哈哈!我看菜能不能当饭吃?”
“就是,我看他们吃什么?”
这时,何氏从铺子里出来,叉着腰指着树下的村妇们。
“他们吃什么,也会比你们的好。一个个不识好人心,看别人靠自己挣钱就眼红,你们的红眼病可真是病入膏肓,神医也救不了你们。”
村妇被抓了个正着,脸上的表情很是难看。
“你跟他们家就是一条心,我们只要说她一句不好的,你也不会高兴。”被逮了个正着,又在前些日子被何氏收拾过,村民忍不住的怼何氏几句。
何氏冷笑:“我跟他们家是一条心,那是因为我不像你们不识好歹。看见别人挣钱,你们就把人家的恩惠忘记得一干二净。人家就是把家底掏出来分给你们,你们也不会满足,还会猜人家这么大方,肯定还藏了不少。
你们就是不知足,不感恩的人。
我刚才是挺气的,现在不气了。为你们这种人生气,我都吃亏!
南星说了,气大伤身。
生你们的气,伤自己的身,我才没那么傻。”
何氏哼一声,转身走了。
几个村妇面面相觑,大家心里都不得劲。
毕竟谁也不想被人指着鼻子说是白眼狼。
“她她她……把她给神气的。”
“我们以后说这些事,就别在这里说了。”
“谁怕她?”
“不是怕不怕的,万一她说给沈南星听,那咱们怎么办?咱们没必要明面上得罪人呀。人家是大夫,谁还没个头疼脑热的,哪天要上门求人,你怎么上门?”
这话,让刚才只管口嗨的人,瞬间就不知所措了。
是的!谁还没个头疼脑热?
真病了不得求人呀。
人家吴大夫是护师狂魔,如果得罪了沈南星,吴大夫知道了,也一样不给治。
她们几人越想越慌,你看我,我看你,几人推搡着去找何氏。让何氏千万别把这事告诉沈南星,她们以后再也不胡说八道了。
何氏端了一会,然后才装得很勉强的同意。
田老板也从沈南星这里买了不少的笋。
这些笋本是独家供应给许煜的,田老板提前跟许煜说了这事,许煜同意了,沈南星才往田老板这里卖笋。
田老板的饭馆里,小笋一经上市,立刻赢得了销路。
大家万万没想到山上那没人要的笋,居然能这么好吃。
其他村的人,此时想上山挖笋,已经是来不及了。
山上的笋都长成竹子了,老了,不好吃。
于是,不少外村姑娘嫁到梨花村的,回娘家都被娘家人骂,骂她们知道笋好吃,居然也不跟娘家说一声。
那些人是有苦说不出呀,她们也挖多少,主要是当时觉得这笋没必要挖,想要填饱肚子还得是米饭,哪能光靠菜呢。
后来忍不住的挖,也是不想太吃亏。
她们要是知道笋这样做能卖出价钱,她们肯定天天上山去挖大笋,拨小笋。
事实上,她们就是弄了再多的笋,也没办法弄出跟沈南星做出来的味道一样的笋。
那可是人家的秘方。
这些配料呢,碰到厨艺大师,还是能辨出有几种调味的,最难的应该就是花椒和泡椒水了。花椒松和辣椒种在空间里,别人想要也没有。
泡椒的做法简单,但人家没做过呀,所以不会知道里面有泡椒书。更何况沈南星用的水还是空间里的水,那更是只有她才有的。
沈南星也留了心眼。
一坛一坛打包要卖出去的小笋,里面的大料都是挑了出来的。
泡椒,辣椒,花椒,八角这些都是看不到的。
这样对于那些想通过尝味道就得出配方的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大河村老沈家知道这事后,那更是眼红得要七窍出血了。沈老太天天在家诅咒沈老二一家人,骂他们白眼狼之类的。
许煜那边,回京后,一边找人开始筹备酒楼开业的事,一边用两样小笋开始吸引食客。一斤一小坛的笋,他送了不少,但也卖了不少。
酒楼还没开业,他一斤装的小笋已经卖到了六两银。
老国公爷看他终于收心,不再纨绔,虽然是做生意,但也特别的高兴,帮着宝贝孙儿介绍好吃的小笋。
小笋脆口,老人家就算牙口不好,也吃得动。
京城人原本不喜辣,可这辣的菜像是吃了会上瘾一样,吃到后面,不辣都觉得没味道了。
这笋还传进了皇宫里。
起因老皇帝没胃口,老国公爷就送了两小坛的小笋进去给皇帝当开胃小菜,哪知道皇帝一吃就爱上了。
许煜手中所剩不多的小笋,全被征收进了皇宫。
他只好让人立刻出发去运小笋回来,并写信给温言序,让他想想办法,以后十天或半个月就派人送一次小笋到京城。
温言序收到消息时,已经过了十天。
天气越来越热,太阳天天高高挂起,热辣滚烫的晒着大地。
河里的水位,下降了。
而田里的水稻也抽完了穗,正是最关键的时期。
河里的水位,一天天的下降。
田里的水一天天的紧张。
村民终于感到一丝丝的不对劲了。
温言序不跟人抢水,就开始收田里的菜。
晒菜干,腌酸菜,悄悄的存放在沈南星的空间库房里。
村民担心田里水的问题时,温家上上下下忙得不可开交,田里的菜一片一片的收。
晒好的菜干,一批一批的运走。
酸菜一坛一坛的运走。
甚至还做了脱水蔬菜干。
村民想趁机说温家田地多,用水多,温家也没给他们机会。
据温守义说,旱情开始不久后,蝗灾也来了。
所以他们田地里的菜,这才全收了。
李大山和何氏,李桃他们家,以及温家的长工们,大家都以温家做马首为瞻。温家怎么做,他们就怎么样?
一步都不落后。
村民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