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齐齐和小马
抢回去,顺带呛了张建国一句。
张安看了之后哭笑不得,不过他可不敢说话。
现在这家里因为小思齐的存在,气氛已经紧张到不行,简直是硝烟弥漫。
没办法,王芳和张建国每天都没什么事要做,而且小思齐还非常乖,所以他们都喜欢抱着孙子含饴弄孙。
但是问题来了,小思齐就只有一个,一个能抱,另一个就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所以这就争抢起来了。
而且这还不算星期六星期天的时候,因为吴秋萍跟苏绍文不上班的时候也会过来,那时候孙子争夺战可就从两个人变成四个人了。
所以小家伙现在在这个家里,简直是抢手的不行。
王芳把小思齐抱过来哄了半天,但是一直哄不乖,所以王芳就继续责怪张建国。
毕竟她这乖孙平时可乖的不行,今年突然这样,肯定是他爷爷带的不好的原因。
张建国现在说话也硬气不起来,他实在想不明白,明明刚才自家孙子还乖乖的被自己抱着,怎么突然就哭起来了,还哭的这么厉害。
所以他只能苦着脸解释了半天刚才都干了什么,表示真的不是他的原因。
王芳本来是一副你看我信不信你鬼话的样子,只是看着孙子哭的实在太过伤心,所以才抱着小思齐走进马圈里。
说来也奇怪,小家伙一进到马圈里,看到小马以后,突然就不哭了,还变得乐呵呵的。
“原来咱们家齐齐喜欢马呀,那你快快长大,以后天天都骑大马。”
小思齐不哭了,王芳自然就跟着高兴起来了。
张安心中也是一乐,莫不是家里要出个骑士吧。
“我就说嘛,齐齐就是喜欢马。”
张建国这会儿也高兴起来了,原来小家伙哭闹是因为看不到小马,而不是不喜欢被他这个爷爷带着。
王芳一听,只是瞪了他一眼,不过因为孙子乐起来了,所以也不再说他。
就这样,二老带着小思齐一直待在马圈里。
好在张安家的马圈每天都被打扫的干干净净,一点味道都没有,所以跟外面没什么区别。
快要到中午饭的时候,王芳才把小思齐让给张建国抱着,因为她要回去做饭。
本来张安是可以做的,但是苏颖现在还在坐月子,她怕张安不知道什么该忌口什么不该忌口,所以一直都是她在做。
而小思齐才回到张建国的手里,还没多少时间,就开始眯着眼睛慢慢睡了过去。
这也很正常,小孩子的精力本来就不多,更何况是还未满月的小思齐。
他一大早就醒来了,玩闹了一大早上,肯定也感觉累了。
这时候张建国才被从马圈里面解脱出来,把小思齐放在张安早就做好的那部摇床上睡觉。
这部装了电机的摇床本来是为了减轻带孩子的压力而被做出来的,但是现在它在这个家里用处却是不大。
平时的时候,小思齐根本就用不到它,只有偶尔睡着的时候,才会把他放到上面。
而到丁一家那一部就不一样了,他们家那位少爷简直跟离不开那摇床一样,一天到晚就喜欢在上面摇。
张安知道以后不禁感叹,这么小就喜欢摇来摇去,那长大了不得天天泡吧摇摇乐啊。
到了十月二十八号,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节。
村里对重阳节的重视程度其实不高,最多就是下地的时候,顺手采上一把茱萸和菊花回来。
茱萸用来挂在门上,跟端午挂艾草一样,据说这么做能起到辟不正之气的作用。
而采回来菊花则是放在门口晾晒,这被大家叫做“晒秋”,至于这些菊花被晒好了有什么用处,张安就不太清楚了。
因为村里很多人只是会采一把野菊花回来在门口晾晒,晒干之后基本就不管了,多数都是当垃圾扔掉。
只有少数人,会把晒干的野菊花收集起来,当做茶叶泡茶来喝。
至于登高,在村里压根就没有这种说法。
因为大家都天天上山下地去干活,脑子有问题才会没事跑到山上去。
下午,周洋就带着一堆人过来了,因为明天就是小思齐满月的日子,今天就要开始着手准备。
小思齐是国庆前一天晚上出生的,虽然到明天也才二十九天。
但在村里,孩子满月可不是按照三十天来计算的,而是按照农历自然月来算。
而今年的农历八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只能按照二十九天来算。
今天的事情可不少,要垒大灶、杀猪、准备蔬菜和到处去借东西。
不过好在张安家在村里的人缘非常好,下午被周洋一吆喝,空闲的人基本都来了。
那么多事情被分派下来以后,竟然还显得很轻松,张安自己都没什么事可以做。
所以他干脆开着车出门去了趟龙头山村里,毕竟王芳亲自交代过的话,他不可能忘记。
而且张安自己也想去把外婆接过来,让她老人家看看小思齐。
驱车将近两个小时,张安才来到龙头山村子里。
一来到这里,就有很多人跟张安打招呼。
毕竟这两年他经常过来,由于开车的原因,其他人对他印象都很深,只要稍微有点关系的,都会跟他搭上几句。
“诶,张安过来了,听你婆说你们家生了个大儿子,这可是个大好事嘞。”
小思齐出生以后,王芳就打了电话给张安的外婆了。
因为电话是在别人家接的,所以这事早就在龙头山传开了。
“是的舅舅舅妈,这不,给你送红鸡蛋来了。”
张安在这里不像在村里,他的辈分很普通,见到人不是舅舅舅妈,就是外公外婆之辈。
说罢张安就从车上拿出红鸡蛋,发给打招呼的众人。
他在家里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个结果,所以带了一些红鸡蛋过来。
不过他没想过跟在村里一样,挨家挨户的去送,而是路上有人道喜,才会给人家发,至于什么百家钱这些,早就凑齐了,他没想到在这里讨。
只不过讲究人还是不少,很多人都送了百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