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太后赐婚
四月初一。
太后娘娘下旨为福安郡主和闻书皓赐婚,此消息一传出,许多人都到闻家去祝贺。
闻家一时间门庭若市,来往宾客众多,众人想要从闻大老爷的口中,套出这闻书皓和福安郡主是怎么在一起的?
还有这闻家对于太子以及朝政是如何看待的?
不过闻家大老爷是一个嘴严的,众人即便是使劲了浑身解数,也没能从他的口中套出一言半语的话。
最后反倒是被闻家大老爷套路出了一些朝政。
一来二去,大家也知道套不出什么来,所以也就不再询问了。
太后娘娘很看重福安郡主,可以说福安郡主比后宫任何一个公主的地位都要高,毕竟是自小在身边长大的,更重要的是,福安郡主曾经在纯孝皇后身边养过一段时间,皇上对福安郡主也是当做是亲生女儿一样疼爱。
再有,福安郡主和太子殿下可谓青梅竹马,原本一开始这立太子妃的时候,众人还向皇上提议立福安郡主为太子妃。
不过那个时候,太后拒绝了,说是要为福安郡主招婿,让她一辈子平安喜乐。
前一段时间,倒是有听说这镇北将军王府的二
公子,正在追求福安郡主,可没想到没过多久就传出这二公子是一个断袖的。
这件事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人出来证实,也不知是真是假。
但从皇上对镇北将军王府这些日子的冷淡和打压来看,想必有那么几分真。
不过不管怎么样,如今福安郡主也算是有了好归宿。
这闻书皓是文采出众的后辈,这京城之中乃至大萧国都是有名的。
要知道闻家啊,可是清流门第的大家族,数百年来有不少人入朝为官,前朝还出现了后妃,虽然眼下没有之前那般繁盛,可是根基还在的。
闻家能够娶到福安郡主,也是对福安郡主的肯定。
总之,不管怎么说,福安郡主和闻书皓的这一门婚事是皆大欢喜的。
太后着急将福安郡主嫁出去,所以婚期就定在了一个月后。
一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礼部这边刚接到圣旨便急忙筹备着。
这郡主出嫁和公主出嫁自然是不一样的。
礼部尚书原本准备按照郡主出嫁的流程准备,哪只皇上下了圣旨,要福安郡主以固伦公主的身份出嫁。
一般皇上生的女儿称为公主,但是这也
是有高低的。
寻常妃子生的公主都是和硕公主,唯有这皇后生的公主为固伦公主。
福安郡主的父亲只是一个王爷,是太后娘娘体恤她自幼丧父丧母,把她接到宫中,如今皇上却要以固伦公主的身份让她出嫁,可见对其厚爱程度。
这还不算是重要的,让福安郡主以固伦公主的身份出现也就罢了,圣旨上还写明了要太子亲自送亲。
一般送亲的都是新娘子的哥哥或者弟弟。
按照惯例福安郡主出嫁,在皇室之中或者宗族之中找一个年纪相当的兄长也就是了,没想到皇上竟然让太子亲自去送,而太子那边也没有反对,直接应了下来。
这么一来这关系就微妙了许多。
太子亲自送福安郡主出嫁,就是以福安郡主兄长的身份,那以后太子就是闻书皓的大舅子了,这么一来,这闻家再貌似中立就不妥了。
几位皇子反应过来之后,纷纷懊恼不已,觉得平白的错过了这么一个好机会。
若是他们也能够送福安郡主出嫁,那世代清流门阀的闻家,还不成为他们的后盾了。
这太子复立之事,本就让他们心惊胆战的,这些日子父皇
那边既没有对太子过多宠爱,也没有对他们失去照顾,本来他们还是有一争之力的,如今父皇却把这么好的一个差事交给太子,这让众人不禁有些担忧,父皇是不是真的打算把这个位置留给太子了?
献王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就开始打了退堂鼓,之前卫肃给他留下的印象是说一不二的。
得罪了他,大部分都是以死来了结,他对他们这些兄弟姐妹从来就没有在意过,能够用正眼瞧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如今父皇已经恢复了他太子之位,眼下一个福安郡主就让他笼络了闻家,这么一个大家族,若是继续和他争,怕是会落得一个粉身碎骨的下场。
“王爷这是打算退缩了。”
献王妃慢悠悠的喝着茶,只一眼就看出了献王的那一点儿小心思。
就这样就开始打退堂鼓了,若是将来刀兵相见,那还不吓得腿软了。
在献王妃的面前,献王该有的地位还是有的,立刻便挺起了胸膛,装模作样的喝了一口茶,换来了献王妃的一个白眼。
不过到底没有挑明。
“王爷无需忧心,眼下父皇虽然付立了太子的位分,可是和以前也没什么两
样,再者说,皇上能够废了他一次就能够废了他第二次。”
“眼下众人只看到了太子表面的光鲜亮丽,可是却没有看到这部背后的波涛汹涌,接下来等待太子的那可是大麻烦。”
献王妃意味深长的笑了,嘴角勾起了一抹阴鸷。
看的一旁的献王心中一惊,都说女人头发长见识短果然如此。
“你个妇道,人家懂什么,太子如今风头正盛哪来的大麻烦,朝臣们对他唯一之不及,还敢招惹他,那不是找死吗?你就在后宅,不懂前朝的事儿,就别跟着多嘴了。”
这话听在献王妃的耳中尤为刺耳,如果没有她,他这个王爷的位置,怕是都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够得到。
“王爷切莫小瞧了妾身,王爷可知道父皇为什么复立了太子的位分?”
这一点献王自然清楚,“我已经打探过了,是因为之前江南官场的案子,太子那边查出了是有人栽赃陷害,父皇知道冤枉了他,这才复立太子。”
献王妃展颜一笑,“那这麻烦不就跟着来了吗?当初这个案子满朝轰动多少大臣都上奏要皇上重处太子,以彰显国法,甚至有人让皇上杀了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