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
顶尖中的顶尖,几乎每年都有国家领导人莅临考察。
姜舒月作为那时候的学生代表,没少被安排去现场讲解。
“皇上英明,这些秧苗正是玉米高产的关键。"千穿万穿马屁不穿,马屁过后就是一连串详细的讲解。这种高产玉米在后世甫一亮相,也曾得到过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只不过当时负责讲解的不是姜舒月,而是她所在学校的前任校长。
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姜舒月虽然没有荣幸亲耳聆听前任校长的讲解,讲解词却是见过的,并且专门学习过。
此时拿来正合用。
四爷站在姜舒月身边,见她忽然被皇上提问,还想挺身而出来着,没想到他的小福晋丝毫不怯场,回答滴水不漏。
甚至很有文采。
四爷挑了挑眉,自动让出位置,让他的小福晋跟在皇上身边。
康熙统共只见过姜舒月三回,一回是在大选当日,一回在四阿哥成亲那天,第三回便是现在。
第一回见面,康熙也不可避免地被美貌吸引了,听主持流程的太监说她是乌拉那拉家的二姑娘,才收回目光。当时他想,老四眼光不错,自己给自己挑了一个天仙似的福晋。
只不过年纪有些小,老四恐怕要自苦几年了。第二回见面,完全是走形式,老四带着他的小福晋过来给他请安,好像哥哥带着小妹妹。
康熙失笑。
小姑娘生得又美又甜,说话声音更甜,康熙又觉得自苦也值。
到今日,与她几问几答,康熙忽然觉得太值了,老四捡到宝了。
后宫佳丽无数,凡美貌者,大多脑袋空空。这姑娘则不然,属于非常难得的,智慧与美丽并存。等康熙听完姜舒月的讲解,以及她对这个皇庄,和之后划拨皇庄的规划、展望,还是觉得自己低估了对方。在种田的天赋面前,美貌已经是她最不值得一提的优点。
这样美丽聪慧的女子,他只见过一个,那就是先皇后赫舍里氏。
赫舍里氏的智慧与种田无关,而是在统御六宫方面。想起先皇后,康熙回头看了太子一眼。见他正在跟老四说话,康熙忽然有些后悔。
原本这宝贝是太子最先发现的,却因为他的阻挠,拱手让给了老四。
老四是个有福的。
当初划拨这个皇庄给农事司的时候,康熙有言在先,亩产达到一千斤,给老四晋封贝勒。
五千亩地此时已经完成收获,并且全部过称,由工部负责称重,户部监督验收。
户部给出的验收结果是,上等粮。
五千亩地,全是上等粮。
在户部的监督下,工部核算出产量,共收获六百万斤粮食,亩产一千二百斤。
康熙大喜,没等回宫便对梁九功说:“回去拟旨,晋升四贝子为四贝勒。”
四爷才谢过恩,听皇上又道:“再拟旨,晋升四福晋为县主。”
圣旨还未颁下,后宫先炸锅了。
“从来只听说妻凭夫贵,一同晋升的都少见。“惠妃收到消息人都傻了,“老四两口子可好,同一天晋升不说,四福晋的品阶比老四还高!”
大阿哥白担了长子之名,到现在还是平头阿哥,封爵恐怕要等到明年上战场。大福晋生了两个女儿,也跟大阿哥一样,只是平头阿哥的福晋。
“德妃真是好运气,什么都没做,老四自己给自己挑了个好媳妇。"荣妃一想到三阿哥本来也有机会,心里别提多郁闷了。
宜妃眼睛都红了,听说之后忙带着厚礼去了一趟永和宫,求德妃跟四爷说说,让老五跟着他干。之前她求了四福晋,没管用,不得已才向德妃低头。德妃还是从宜妃口中得到的消息,高兴得跟什么似的,直接导致宜妃脆弱的心灵二次受伤。
从前只有宜妃得宠,别人瞧着眼红的份儿,德妃还真没见过宜妃眼红过谁的。
“妹妹放心,我一定把话给老四带到。"老四争气,德妃与有荣焉,但事能不能办成,她心心里没底。消息传到慈仁宫,太后欣慰地念了一声佛:“那孩子孝顺,又有能耐,该当的。”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宋莲枝听说四福晋出去一趟升了县主,手脚顿时冰凉。
她完了。
无独有偶,贵妃勾起旧病,又被皇上卸去摄六宫事的权力,本来就闹心,这会儿听说了姜舒月获封的消息,当场气晕。
在贵妃之后晕倒的还有索绰罗氏。她先是苛待二姑娘,之后各种算计,二姑娘都成了四福晋,她还敢利用冯明知逼迫对方救舒兰。
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赔了女儿又折兵。
这些姜舒月全不知道,也懒得理会,她现在很忙。春玉米收获完成,全部充作军粮,距离四爷给皇上立下的军令状还有一百万斤的缺口。
这一百万斤要用夏玉米补齐。
夏玉米早在五月底已经完成播种,长势良好,但姜舒月丝毫不敢马虎。
因为第二次皇上只拨了两千亩地给农事司,姜舒月却只种了五百亩无法留种的杂交玉米,剩下一千五百亩,全都用来育种。
也就是说那一百万斤粮食,要用五百亩地种出来,亩产两千斤是底线。
而剩余那一千五百亩地,姜舒月又分出两块育种实验田,其中一块一千亩的试验田培育可自留种高产玉米的种子,第二块五百亩的试验田培育不可自留种的杂交玉米种子。
后世很多玉米都是杂交品种,口感更好,产量更高,但农民没法自留种。
杂交玉米就好像马和驴杂交之后生下的骡子。骡子具备了马和驴各自的优点,是比马和驴都优良的运力,唯一的缺点就是不能繁衍后代。
直接导致农民每次种杂交玉米,都要去种子站重新买种。有人试过自留种,二代种下地之后优势全无,亩产甚至不如普通玉米。
杂交玉米在后世得到推广,基于农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农学院细分出了育种专业,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种子公司,农民购买粮种十分方便。
但清朝的农业发展水平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再加上交通也不方便,还不是推广杂交玉米的时候。这时候可以自留种的高产玉米,才应该是主流。“杂交是我无意中发现的,可以做到两好并一好,产量更高,口感也比高产玉米好很多。而且杂交玉米种子,目前只有我能培育出来。如果朝廷推广杂交玉米,我只卖种子就能发大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