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游戏竞技 >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 > 第233章 天赋异禀

第233章 天赋异禀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以前总是外国人在技术上封锁我们,没想到今天我能反过来对他们说这样的话。”周永航说起这段经历时,声音里充满了骄傲与感慨,甚至眼中泛起了泪光。

作为一名与华夏航空工业共同成长起来的老工程师,他太渴望能够见证这样一个扬眉吐气的日子了。

尽管运7-200a上仍有许多部件来自国外,甚至其基本研发也是基于国外模型,但现在它终于拥有了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正如古语所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经过一番激动人心的通话后,周永航的心情渐渐平复。“老杜,等这次运7-200a成功完成首飞,我一定会上报给你们,特别是你的组员,申请表彰。”周永航诚恳地说。

杜亦熵听出了好友的心思:“哟,这么积极想要表彰,是不是看上了我的组员啊?”

“别这么说嘛,”周永航笑道“他是国家的人才,不是谁私人的财产。”

即便被点破意图,周永航也不觉得不好意思:“而且你也快退二线了,这样的年轻才俊应该来到前线锻炼才是。”

但杜亦熵却笑着反驳:“你这只老狐狸,我在千里之外都能听到你心里的小算盘。不过这次你可能要失望了——他还只是个大三的组员,毕业还早着呢。

恐怕得等你退休后,才能见到他大展身手了。”

“大三?”周永航重新坐下,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表情“你别开玩笑了,那些技术文件我都看过,里面的东西在本科阶段根本不会涉及。”

“如果你不信,可以来京航看看。我在这事上骗你也没啥好处。再说,真正的天才不会等到课堂上学到才开始行动。

每年都有不少组员在本科时就开始学习研究生研究,这只能说明他们确实天赋异禀。”杜亦熵解释道。

尽管如此,杜亦熵明白周永航的感受。他自己初次接触到许宁时,也是一次次感到惊讶不已。

“真大三?”听出杜亦熵语气中的认真,周永航叹了口气,惋惜地说:“那就没办法了,从现在到博士毕业还得好几年呢,实在等不及了……”

其实,许宁被特许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消息还未广为人知,因此周永航按常规流程计算了所需时间。

这时,杜亦熵突然转换话题:“老周,你说得没错。这样的天才需要通过实际项目的锻炼才能真正成长。”

周永航顿时来了精神:“哦?你有什么打算?”

杜亦熵想了想,说:“我需要你的帮助。我打算让他早点加入重要项目,但你们的新客机项目还不够级别。”

周永航立刻明白了杜亦熵的意思:“难道你想要他……”

“你懂的,就别明说了。”杜亦熵打断了他“你就告诉我,这件事你愿不愿意帮忙?”

电话那端沉默了一会儿。

“说吧,你想让我怎么帮你?”

华夏航空工业是个大家庭,虽然各个研究所间存在竞争,但作为资深人士的周永航并不会仅仅关注自己单位的利益。

于是,杜亦熵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他的计划:“不要等到新机翼首飞成功了。既然你们已经证实了主动颤振控制法有效,赶紧把它作为先进的案例,在整个行业内推广开来。”

即便八三工程项目的重要性随着时间推移而有所下降,但想要将一个本科生纳入其中,并非杜亦熵一人之力所能轻易实现。

他必须证明这名本科生具备足够的实力。

单凭一篇航空学报上的论文,对于这样一个大型项目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杜亦熵打算先通过603所将颤振主动控制的研究成果推广开来。

这样一来,作为这项创新的核心贡献者,许宁的地位就会显著提升。“没问题,我会立即着手处理。”周永航很快就理解了杜亦熵的意图,并爽快地同意了他的请求。

原本打算就此结束对话,周永航忽然想起了另一件事:“哦,对了,老杜,这次运7-200a更换了全新研发的机翼后,与旧款相比简直焕然一新。

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未来市场考量,继续沿用原来的名字似乎不太合适。你能不能帮忙想个新名字?”

运7飞机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苏联的安26运输机研发而来,但这两款机型在市场上并不太受欢迎。

特别是随着八九十年代引进了更先进的机型如图154、d80及波音757-200之后,国内航空公司对老旧的运7和运8系列兴趣骤减。

此前尝试改进的运7-100型号也因性能不佳而早早退役。鉴于此,周永航一直希望能为这款经过重大升级的新机型重新命名,而此次机翼改造恰好提供了契机。

“取名……”杜亦熵对此感到有些棘手。毕竟,在华夏航空史上,飞机命名方式通常比较简单直接,比如运8、强5、歼轰7等,鲜少有人在这方面花心思。

“这事儿不急,等你想好了再告诉我。”

“行,我可以咨询下小许他们,年轻人的想法或许更加新颖。”挂断电话后,杜亦熵立刻联系了京航大学的许宁,告知其颤振主动控制系统成功通过验证的好消息。

然而,许宁对此并未表现出太多惊讶,因为他早就在系统面板上注意到自己的科研积分从36飙升至76。

显然,这背后肯定与他最近完成的颤振分析及控制方法研究有关。面对许宁这般冷静从容的态度,杜亦熵不禁对他刮目相看。

沉稳冷静,不浮躁,这样的人注定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很快,话题转向了另一件重要的事——为运7-200a飞机取一个新名字。这件事让许宁感到有些惊讶,他没料到命名任务这么快就提上了日程,而且是由自己来定夺。

经过一番思考后,许宁心中已经有了答案。“杜教导,我建议既然这是我们国家依据最新国际标准研发的第一款民用飞机,就叫它‘新舟’吧。”

一周后的一个清晨,在611研究所的风洞实验室内,卢文峰正静静地坐在控制室里,等待着新安装的风洞设备完成所有必要的调试,准备进行进气道试验。

在他的身旁,摆放着一架紧急赶制出来的缩小比例模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