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身死之人
宋朝雨自然知道,在此刻和王夫人起冲突,并不是上上之策。
但此刻,她可不是从前的宋朝雨了。
她乃昌王府的昌王妃,如何能因为一个三品的王夫人的挑衅,便步步后退呢?
不仅是王夫人,任何人都没有想到,宋朝雨竟然会半点儿颜面都不给王夫人留。
气得王夫人的胸口上下起伏,只觉得自己在众人跟前儿丢了颜面了。
但越是如此,王夫人越是不肯放开手。
她上前,又要和宋朝雨理论。
“咳咳!”
却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了梁国公夫人的轻咳声:“这里,怎么这么热闹啊?”
王夫人怔了怔,忙转过头去看向了梁国公夫人:“夫人来了?”
梁国公夫人是精明之人,自然是知道了这里发生了什么才会过来。
她看了一眼王夫人,倒是也直截了当地道:“王夫人怎么站在这里,不去吃席啊?可是觉得我梁国公府的席面做的不好吃,入不了王夫人的口?”
王夫人自然不敢说这样的话,忙摇头解释:“不不,这席面做的极好!我只是……想着没听闻昌王府收了帖子,故而特来问问昌王妃罢了。”
都这时候了还要提起这
件事。
梁国公夫人自然不会给这王夫人颜面,她看了一眼宋朝雨,而后倒:“是我将王妃请来,说说话的。看样子,我们梁国公府的席面还是做得不够好,才让王夫人连饭都不吃了。”
这不就是在说,王夫人多管闲事吗?
王夫人讨了个没脸,自然也不敢再说什么,后退一步,便给宋朝雨让了一条路出来。
宋朝雨上前,虽梁国公夫人是长辈,不过她的身份比梁国公夫人高,所以她也只是对梁国公夫人点头:“祝夫人万寿无疆,日日顺心。”
梁国公府人也颔首:“昌王妃,请吧!后院备下了小席面,还请王妃陪我同用。”
能吃上梁国公夫人的小席面,自也不是旁人能有的。
众人此刻,再不敢轻视宋朝雨。
其实宋朝雨也没想到,一个胡小叶的事情,便能让梁国公夫人对自己如此。
她跟着梁国公夫人到了后院子里,发觉这里摆了一个小桌子,桌子旁边并无旁人。
不过宋朝雨也瞧得出,这桌子是才支起来的。饭菜虽全,丫鬟们还在寻多的餐具过来。
梁国公夫人示意宋朝雨坐下:“王妃娘娘,请坐。”
宋朝雨也不拿着架子
,坐了下来,才对梁国公夫人笑道:“夫人不必如此称呼我,毕竟我是晚辈。”
梁国公夫人颔首:“今日请王妃来,是为了多谢王妃。胡家姑娘的事情,我已知晓。这事儿是我与胡家做的不周到,害得胡家姑娘差点儿就着了那解探花的道。若不是王妃,事情还不知要闹到什么地步。我们梁国公府和他们胡家的清誉,只怕也要就此毁了去了。”
其实上一世的时候,胡小叶的事情是悄悄的做的,没有多少人知道,更没有连累到梁国公府。
不过今日梁国公夫人这么说,宋朝雨也只微微一笑:“我与小叶,是在闺中的情谊了。而且也是小叶身边的那丫鬟机灵,才避免了出那样的事情。国公夫人这一个谢字,倒是叫我有些不好意思了。”
梁国公夫人点了点头,而后轻叹一声:“我们梁国公府的一世清誉,也不能毁在了我的手里。我也没想到,王妃您……是这般性子。倒是我看走眼了,只以为您和旁的那些个庶女一般。”
只这一件事,就让梁国公夫人对自己改变了想法?
宋朝雨倒是也没有想到,只笑道:“谁能选择自个儿的出身呢?但每个人都能选
择,生在这世上之后,要怎么去过。夫人也不必想这么多,我是做了自己觉得对的事情,也并不想因此而让谁对我刮目相看。”
“好!”
梁国公夫人瞧着宋朝雨此刻都不巴结着自己,反而心里越发欣赏宋朝雨:"吃饭吧!我们梁国公府的席面做的还不错,希望能入了王妃的口。"
“这是自然。”
宋朝雨难得和梁国公夫人一同吃饭,虽不喜她这对嫡庶尊卑的看重,也不得不承认,梁国公夫人与旁的府邸的那些夫人的确不同。
这梁国公府的一顿饭,也算是让京中众人都明白了梁国公夫人的心思。
宋朝雨出梁国公府的时候,倒是没有人敢怠慢她什么。
反而连宋妍娇都走上前来,对宋朝雨笑道:“四妹妹今儿来的可真晚!不如咱们一同回去?”
她没安好心,宋朝雨自然明白:“二姐姐先去吧,我还想去胡家一趟呢!小叶身子不舒服,我去瞧瞧她,而后再回。”
宋妍娇状似亲昵地挽住了宋朝雨的手,却低声在宋朝雨耳旁道:“别以为,你惹了梁国公夫人的喜爱,便算是融入了这京中贵妇们的圈子。四妹妹,日子还长,咱们还有的事情
要做呢!”
可不是吗?
日子还长!
宋朝雨将自己的手从宋妍娇的手中抽了出来,然后退了一步:“二姐姐慢走。”
可再长的日子,她们二人也终究走不到一处去的!
——
宋朝雨自然是先去看了胡小叶,再回到昌王府的。
胡家感激宋朝雨,也说了伺候再不会让胡小叶和那解探花相处的事情,宋朝雨才心下安宁。
胡夫人又送了宋朝雨一堆东西,却被宋朝雨婉拒了。
她知道胡夫人的心思,不过却觉得,如今她们送了自个儿东西,恐叫旁人怀疑在游船上发生了什么。
反而就是要和平时一样,众人才不会觉得有问题,才能保全胡小叶的名声。
胡夫人对宋朝雨谢了又谢,亲自送了宋朝雨出门。
回去的马车上,秋晴却来传了消息,说是府中来了一位老嬷嬷,名叫“姜嬷嬷”。
她说,她是在南国伺候了昌王殿下多年的老嬷嬷,如今走投无路,来投奔昌王府的。
宋朝雨眉头一皱,问秋晴:“昌王身边,可曾有这样的老嬷嬷?”
秋晴点头:“在南国的时候,是有一位姜嬷嬷,但听闻……那位嬷嬷早就该身死了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