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第二案 无人回应:目的
星星点点的光芒,不知道会亮多久。
“可能,这才是她们真正的目的。”
之间所有的拉扯都是为了拖延时间,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案件,关注到她们的遭遇,以此诉说不公。
可是所有人关注的重点都在“未成年杀人”这个猎奇的噱头上。
许多人都想着扒出薛山的身份资料,见识一下什么叫天生恶种。
不少人留言“不想以后和天生的杀人犯擦肩而过”。
案发现场的血腥场面被一次次转述,虽然没有真实的画面流出,到那时薛山的形象已经是天生的恶魔。
而在“恶魔”阴影之下的刘唤无人关注。
如果不是警方一次次的追问,如果警方根本不关注她们为什么要杀人。
那么她们的目的可能永远也达不到。
刘唤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提供给沈时和的监控录像成为了最直接的证据。
薛山参与了分尸和包庇罪犯,但是由于年龄未到追责的范围,因此被判定无罪。
真正的凶犯却永远不会落网。
走出警局的那天薛山抬头看着明媚的太阳,阳光太过耀眼,刺得她止不住流泪。
沈时和把刘唤的遗言转达给薛山。
薛山听过后像是释然地笑了。
“沈警官,之前我和周老师聊天,周老师跟我说我长大之后可以自己改名字。问我到时候想改一个什么样的名字。”
“我一直没有想过改名字的事,我原本觉得我是没有以后的,或许某一天就会死在薛家柱手上。”
“当时我觉得死是唯一的解脱,而且如果我死了,薛家柱大概会因为我而进监狱吧,到那时,我妈就自由了。”
“我原本骗我妈说我都计划好了,我们两个都会没事的。”
“我想在我认罪之后立刻死掉,你们也束手无策吧?结果……原来她跟我想的一样,计划也一样。”
薛山说着说着便跪坐在地上,泣不成声。
泪水从她的指缝里流出,沈时和看着这觉得心里堵塞得难受。
一口气不上不下。
沈时和不知道该怎么安慰薛山,她原本就是刘唤自杀的目击者,眼睁睁地看着刘唤投身车流而无可奈何。
一开始沈时和想着,无论凶手这对母女中的谁,结合案情分析,都不至于只有死亡这个结局。
可是看到现在舆论的发展,沈时和意识到,普通人若是想引起广泛的关注,只能用一些极端的手段。
她听到薛山边哭边说:
“为什么死的不是我?如果是我就好了……”
沈时和按住薛山耸动的肩膀。
“不管你是怎么认为的,你的妈妈从来也没有迁怒过你。”
刘唤在整个案件审理过程中或许在很多细节上说了谎话,但是最真情流露的时候是当着沈时和的面,刘唤说她爱薛山,说她要是不爱薛山,就没有人爱这个可怜的孩子了。
刘唤在她布置监控的那一刻就已经做好了决定,属于她的人生已经结束了,而她的孩子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
刘唤觉得自己的名字取得不好,呼来唤去,是丫鬟命。
但是薛山这个名字不错,女孩,也可以是高山。
-
案件结束后沈时和为薛山申请了福利机构照顾,大约是因为案件受到了广泛关注,又或者是沈时和职务的原因,申请的过程相当顺利。
薛山得以重返校园。
沈时和得空就会去看看她,关心一下她的生活状况和学习情况,薛山的同学没有见过沈时和,第一次见到沈时和来找薛山,他们还以为沈时和是薛山的姐姐。
叽叽喳喳活力四射的初中生像是一群小麻雀,围着沈时和一个劲儿地说:
“姐姐好高,好漂亮~”
沈时和还没来得及害羞,薛山的脸倒是红得不行。
不过也没有否认同学们的话。
沈时和任由薛山拉着自己走到楼梯的拐角,躲开同学们。
“沈警官怎么进来的?”
封闭式学校,外人是不允许入内的,除非沈时和证明自己是警察进学校查案,但是也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利用职务之便吧?薛山担心自己会影响到沈时和的工作。
沈时和眉毛一挑。
“我假装是你们学校的老师,溜进来的。”
查案的时候沈时和的严肃近乎于不近人情的,现在案件结束,薛山倒是适应了沈时和的另外一面。
明媚鲜活的大姐姐,让薛山很羡慕。
“你很忙吧?不用经常过来,也不用担心我,我过得很好。”
薛山倒也不是在说谎,从前在回家的时候总是战战兢兢,担心薛家柱耍酒疯,现在完全没有这种顾虑了。
只是回家看到空荡荡的房间会有些想念妈妈。
抛开思念这一点不谈,薛山自认为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好了许多。
警方把薛山的个人资料保护得很好,薛山的同学和老师也不知道薛山身上发生过的事。
至于小区里的住户,甚至没有几个知道薛山名字的,提起她都是“薛家的小丫头”。
薛山和刘唤本来都不是以自己的名字被别人记住的,从前多数关注她们的人也都是为了看薛家的笑话。
为了不像从前的住在她们隔壁的周岁稔那样惹上麻烦,邻里邻居对她们都是避之不及的。
如此一来,薛山的生活倒是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但是薛山心里到底怎么想的,就只有薛山自己知道了。
沈时和确实不清闲,和薛山聊了一个课间就结束了。
“要是想当警察,政治不好可不行。”
沈时和看了薛山的成绩单,政治还是偏科,不过比之前好多了。
薛山被沈时和这么一说有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我原本以为政治只需要背书就行了,结果跟我想的不太一样。”
沈时和感同身受。
把政治课本背下来足够拿到百分之八十的分数,剩下百分之二十全靠悟性。
薛山其他的科目都很好,如果政治拿不到那百分之二十,还是会显得偏科。
“加油吧。”
千言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