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宝源局
大明有两个铸钱机构。
一个叫宝源局,另一个叫宝泉局。
除南北两京的宝源局外,各省设宝泉局,皆隶属工部。
而户部所掌控的,是钞纸局,也就是印制宝钞的机构。
大明的宝钞,为什么狗都不用呢?
按照规定,每钞一贯,一千文,而没有准备金的限制,朝廷超发滥发,更离谱的是,百姓只能用金银换宝钞,不能用宝钞换金银。
然后太祖皇帝觉得发够了,就停,等自己要赏赐还是什么的,再印。
朱元璋当然知道宝钞贬值的厉害,就曾问过户部尚书:近闻两浙市民有以钞一贯折钱二百五十文者,此甚非便。
然后他就做了一个很直观的选择,下令禁用铜钱。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正统虽然恢复钱钞并用,但人已经对宝钞的信心全无了。
到了去年,宝钞已经贬值到每钞一贯,折铜钱二文。
这二文,还得是富贵欺压百姓的价值体现,毕竟勋贵国戚乃至贡使,都被强行塞的满嘴宝钞,实在不行,就转嫁到民间,让百姓强行买单。
铜钱的发行其实也差不多,只不过铜钱的话,百姓更容易接受。
毕竟千百年来,铜钱一直是百姓消费主力,比宝钞好储藏,还有着强大的信用背书。
但是,铜钱币值少,而且各地还有宝泉局。
里面就产生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自宣德九年之后,朝廷就没有再铸钱了。
大明很实诚,铜钱嘛,用生铜!再加点铅或者锡!
不够?把百姓的铜器拿来融了!
质量参差不齐?那没事,反正火耗三七分,发放到民间的铜钱,切薄了再铸,都还有可观的利润收益。
各省宝泉局,天高皇帝远,你能奈我何?
现在京城的宝源局,很闲,闲得发慌。
圣人的到来,让宝源局的正副使吃了一惊。
正使,正九品;副使,从九品。
“卑职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正使苏大宝得知圣人驾临,立马出门下跪迎接。
“起来吧。”
朱祁钰背着双手,踏入宝源局。
东城,朱祁钰来得少,在兴安和舒良的引领下才在胡同里找到宝源局。
原本这里应该是热火朝天的景象,但是自从农具火器从宝源局分离之后,除了铸钱,其他都不干了。
这里的一整条胡同都可以算是宝源局的。
朱祁钰进的是算是办事处,周边的建筑均为四方作厂。
每个作厂正炉十二座。
因为许久没有启用,所以各厂基本上没什么人。
朱祁钰参观了各项设施,问道:“若是铸币开始,如今又无人,当如何?”
问的是苏大宝,一身富态,双眼狭长,憨态可掬道:“回陛下,若是要铸币,从王恭厂、兵仗局调人即可。”
铸币并不是很难的事情,模板模具都是现成的,有专门的太监监督审查。
“舒良,去将王恭厂将炉师和雕刻师喊过来。”
朱祁钰侧头,对舒良说道,兴安虽然能下地,但是还未完全好,奔波的事情,现在交给舒良了。
“对了,还有李老头也请过来,这里要再开工地。”
看着被墙体分隔开来的作厂,朱祁钰补充道。
“遵旨。”
舒良垂首后退,让苏大宝有些不明所以,这是要干嘛?
但是,圣人没有给他解释,只是背着手,看着作厂器具。
以朱祁钰的目光来看,仿制铜钱并不难,大明各处也都有这样的情况。
铸币权早就不在朝廷的手里了。
宝源局形同虚设。
没多久,一群工匠就进入作厂之中。
李老头走在前面,毕竟他的资历和吴老头差不多,只不过吴老头心急,带着一些工匠离京去画地盘去了。
“卑职叩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见到圣人,李老头带头下跪磕头,今非昔比了。
“起来吧,这里知道吧?”
朱祁钰点了点头,让李老头等人起身,继续道:“朕要改建此处,李老,你带人丈量一
一番命令下来,工匠们就四散开来。
只留下那雕刻师傅,之前的勋章,就是让他搞的。
“许工,这是铜钱铸模,叫钱范,你觉得如何?”
朱祁钰手里拿着一个铁板,递到许工手里。
这许工只是稍微看了一眼,便摇头,道:“做工粗糙,极易仿制,陛下若是铸币,还需要改改。”
点了点抬头,朱祁钰开口道:“勋章以分批冲压再加热贴合,所用的部分工艺,可以用在这上面,你去想办法改进,先用钢制作冲压模板,压几枚让朕看看。”
“卑职领命。”
许工躬身垂首道。
这时,苏大宝才意识到,这不只是要重启宝源局,而且还要将工艺都改一遍。
心里有些筹措,这可是大事,竟然一点风声都没有听到。
全程,朱祁钰都没怎么和苏大宝交流。
要知道,铸钱工艺虽然简单,但是工艺流出伴随着的是模板模具,还有工匠技艺的外流。
朱祁钰并不信任苏大宝,所以觉得没必要对话。
“陛下,卑职斗胆,是要铸币吗?”
圣人这样的态度,让苏大宝很紧张,东华门的事情还历历在目,他可不想成为其中的一员。
“不一定,朕是心血来潮,先试试,有备无患。”
朱祁钰转身看向苏大宝问道:“有问题吗?”
“没,没有。”
苏大宝连忙低头,大冷天的冒冷汗,就很合理。
缺铜少银,是历代华夏固有问题,但是朱祁钰并不这么看。
谁说大明没有银山?
石见银矿不就是我大明的吗?
格局要大!
石见银矿离朝鲜大概一百六十多海里,处理完辽东,那里自古以来就是我大明的矿山!
到了那时,大明也不再是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