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朱棣的时代,落幕
朱允熥沉声说道:“皇叔请说。”
“臣斗胆,请陛下册封朱高炽为燕王世子……”朱棣躬身说道:“请陛下恩准。”
群臣一阵窃窃私语。
燕王世子朱高炽的身体一直不好,是众人皆知的事情。
朱棣一直没有册封世子,未尝不是要把世子的名位留给朱高燧、朱高熙。
现在看来,朱棣对二儿子、三儿子已经失望了。
朱允熥点点头:“准奏。朝廷会下令册封朱高炽为世子,朱高炽一脉,世袭罔替。”
在大臣们羡慕的眼光中,朱棣拱手行礼:“谢陛下。”
世袭罔替,意味着朱高炽及其子孙,在继承王位的时候不用降爵,世世代代都是燕王。
但朱允熥也说了,世袭罔替的,只是“朱高炽一脉”。
体弱多病的朱高炽如果断了香火,燕王的爵位朝廷就要收回了。
好在朱高炽已经有了儿子朱瞻基,而且身体颇为康健强壮。
大臣们向朱棣道喜。
不少人心里很是感慨。
一年多以前,这叔侄俩还在打生打死。
现在,这叔侄俩又关系颇为亲近。
如此看来,当年朱允炆对这些藩王,逼得实在太狠了。
事实上,朱棣确实是被逼得……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朱允炆登基不到三个月,就流放周王。
到第二年六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湘王朱柏被迫自焚而死,齐王朱榑被废,代王朱桂被废,岷王朱楩被废后流放漳州。
朱棣将儿子送到南京做人质,又遣散精兵强将,只剩下数百亲卫。
朱棣装疯避祸,依然无法消除朱允炆的疑虑。
建文元年八月,朱允炆密令张信等人擒杀朱棣,无奈之下,朱棣只得起兵造反。
——五年了,朱允炆已死,相关的事情一件件揭开,公诸于世人。
即便是最强硬、最迂腐的文臣,也会觉得朱棣当时确实是形势所迫。
毕竟,没人想无辜枉死。
拿到了世袭罔替的圣旨之后,朱棣在南京呆了两天,便拜别皇帝,踏上了返回北平的道路。
三百护卫陪伴着朱棣,轻装简行了二十多天,抵达了保定府。
再往前走几天,就到北平了。
这一路上,朱棣和姚广孝聊过不少事情。
两人对朱允熥的评价都很高。
“小二不像我,他还年轻……”朱棣笑着说道:“当年我像小二这样的年纪,才刚刚就藩北平,你跟我便是那时候相识的。”
姚广孝很无语。
现在皇帝朱允熥威严日盛,敢称呼皇帝为“小二”的,估计也只有朱棣了。
出神间,姚广孝听到朱棣感慨的说道:“一转眼,这都二十年了……”
姚广孝心中一紧。
靖难之役结束了一年,朱棣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放松下来,逐渐也变得苍老了。
若是换了以前,朱棣断不可能说出这种悲伤感慨的话。
姚广孝正要劝谏,忽然朱棣双眉一竖:“和尚,有些不对劲!”
不对劲?
姚广孝聪明无比,他立刻也察觉到了:
路上的行人不见了,走了三刻钟,对面愣是没有一个行人或者车马过来。
前面探路的斥候已经去了半个时辰,按说他们一刻钟前就该回报消息了。
官道周围一片寂静,无形的杀气笼罩着山野。
朱棣拔出腰间的佩剑,他一剑朝姚广孝砍了过来。
姚广孝从不担心朱棣会杀自己。
果然,朱棣这一剑砍在姚广孝的座骑上。
姚广孝的座骑吃痛狂奔起来。
黑衣僧人的耳边,传来朱棣的喊声:“和尚,南下,去禀告朝廷。”
姚广孝伏在马背上喊了声“好”。
紧跟着,姚广孝此生最后一次听到朱棣的声音:“结阵,杀出去!”
朱棣的亲卫纷纷聚在燕王身边,举起盾牌护住燕王。
道路两边的,一支支追魂夺命的箭矢飞了出来。
朱棣在护卫们的掩护下,策马向前猛冲。
但盾牌就那么点儿大,遮得住人,就遮不住马。
不断有人中箭倒地。
朱棣身边的护卫越来越少了,盾牌的防御也愈加稀疏。
策马狂奔的朱棣连中三箭,被那匹骏马驮着,一路狂奔而去。
意识模糊的朱棣看了看自己生活了二十年的燕地。
路边的田野中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远远的还能看到农夫在耕作。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燕地的百姓,现在终于平安了。
朱棣淡然闭上了眼睛。
属于自己的时代,终于落幕了。
——永乐二年五月底,在保定府榆木村附近,征战一生的燕王朱棣遇刺身亡,享年四十三岁……
长风呜咽,仿佛在悲愤的控诉着无耻的暗杀。
在倭岛的马关海峡,海风同样显得格外凄清。
去年年末,大明的六千精兵忽然突袭倭岛。
在极短时间内,九州岛沦陷……
明军并没有穷追猛打,而是开始巩固战果。
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明军的战船和士兵连续出击,清剿着九州岛西面的大小岛屿。
到了五月间,明军出现在马关海峡对面,筹划着新的攻势。
负责镇守马关海峡的倭军主将本多忠义忧心忡忡。
海峡对面的明军大约有五千人。
人数不多,但对方的火炮火枪着实不少。
让本多忠义感到欣慰的是,马关海峡最狭窄的地方,大约是两百丈的宽度。
在这个距离上,明军的火炮能够打到滩涂,但却无法击中沙滩后面的各种防御工事。
这些天,倭军拼命修筑工事,准备死守马关海峡。
一个倭军将领郁闷的说道:“这些该死的明人,真希望他们的皇帝暴毙!”
本多忠义叹息着说道:“我们也是这么希望的,可惜派去刺杀明朝皇帝的剑豪,已经玉碎了。”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