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对冲
对于杨士奇的禀奏,皇帝只是说了句“容后再议”,然后便开始讨论其他事情了。
朝会之后,皇帝把杨士奇和杨荣叫到偏殿,闭门讨论物价的事情。
杨士奇还不知道“通货膨胀”的严重性,大明的价格上涨也没有到天怒人怨、无可救药的地步。
出于直觉和经验,杨士奇敏锐的察觉到物价上涨可能带来不好的影响。
仅凭这一点,朱允熥就觉得对方比那些书呆子要强得多。
不过,囿于时代和学识,杨士奇也无法得出一个具体的对策。
但朱允熥可以。
朱允熥向杨士奇问道:“老杨,你知道北边的粮价是多少吗?”
杨士奇表示不知道,但杨士奇猜测,一定比南边便宜。
“是的,一定会便宜。”朱允熥笑着说道:“南京附近的粮价上涨,是因为倭国那边流通过来了大量的银子、金子,让江南一地的货币出现了大量的剩余,所以粮价才会上涨。”
“北方今年米麦丰收,粮食大有富余啊。”
杨士奇眼睛一亮:“陛下的意思是,我们从北方调集粮食,然后输入南方,将粮食价格打下去?”
朱允熥摇摇头:“不是调,而是买。”
买?
杨士奇颇感不解。
大明每年的赋税徭役,都是单方面向百姓收取的。
一些徭役不但需要百姓出工出力,而且是不给钱也不管饭。
如果征税和调粮需要付钱,那国家就是有金山银山,早晚也会用光吧?
但皇帝陛下肯定不会这么笨。
杨士奇皱着眉头,他似乎想到了一些什么,但又一时间摸不到其中的关窍。
朱允熥一语道破天机:“老杨,你仔细想想,现在银子掌握在谁的手上?”
对这个,杨士奇倒是颇为清楚:“银子一大部分在国库里,还有一部分在各大商团手中。”
朱允熥笑着点点头:“你看,国库的银子,轻易是不会动用的。”
“但是富商手中的银子就不一样了,他们买货卖货的同时,还会拿出大量的银子去买粮买地。”
“比如四海商会,他们手头上本来就有大量从倭国抢来的银子,然后又向大明的权贵出售了许多奴婢,又赚到了很多银子。”
“这帮奸商有了钱,自然就会想到把银子变成粮食、土地、房产等等。”
杨士奇恍然大悟:“所以粮价高了,百姓苦了,真正乐享其成的,只是那些商人罢了。”
朱允熥点点头:“现在我们动用国库的银子,去北方购买粮食,这些银子流入大明百姓的口袋,百姓又能通过这些银子去买其他的商品。”
“从北方买回来的粮食,正好投入到南方市场,跟商团手里的囤粮进行对冲。”
说着,朱允熥冷笑着说道:“商团的银子再多,也没有我们国库抢来的银子多,两相对冲,他们要血本无归的。”
对冲?
杨士奇在心中整理着思绪,他喃喃说道:“陛下的意思是,商团以五文钱、十文钱的价格,不断买入民间的存粮……准备等粮食价格上涨的时候,再高价卖出去……”
杨荣在一边骂道:“这帮奸商!”
“没错!这帮奸商!”杨士奇深以为然,他敬佩的说道:“不论是大明,还是以前的秦汉唐宋等历朝历代,从没有官府出钱买粮的先例……所以这些商团怎么也想不到,陛下会从国库拿出银子来,跟他们对~对~对冲……”
朱允熥哈哈大笑:“没错没错,就是这个道理!其实朝廷就是最大的商团,只不过这个商团以前都是一毛不拔的吝啬鬼啊。”
“这把戏说穿了其实一文不值,就看谁更舍得花银子,看谁的本钱更雄厚罢了。”
杨士奇跟着笑了几声,心中却是无比敬佩和赞叹的。
古往今来,这么多帝王将相,这么多历朝历代,哪有人会为了百姓的赋税徭役付钱?
正所谓苛税猛于虎,税吏们穷凶极恶、刮地三尺。
既然能够直接征收徭役赋税,官府怎么可能付钱?
皇帝陛下说他的手段很简单、很一文不值,但却是其他帝王难以企及的胸襟。
毕竟开了这个先例的话,以后朝廷每年都要付出几百万两银子去买粮。
听了杨士奇的忧虑,朱允熥笑嘻嘻的说道:“没事没事,农业税少了,咱们就收商业税,朝政不就回来了?”
杨士奇还是有些担忧:“如此一来,商业岂不是又要受到冲击?”
朱允熥摆摆手:“放心吧,商团那边我有办法……只要让他们的生意做大了,他们的收入自然会大幅增加,到时候多交税也就顺理成章了。”
杨士奇和杨荣听得一脸懵偪。
听皇帝的口气,似乎又没有压制商人的打算。
这真是奇哉怪也,让两位大臣难以理解。
不过皇帝天纵奇才,自己不需要理解,只要好好遵照执行就是了。
二杨离开之后,朱允熥又忙忙碌碌了大半天,到下午才闲下来。
朱允熥让人把丽妃叫来。
昨晚受了训斥的丽妃,一见到皇帝就磕头哭泣。
“好了,起来吧!”朱允熥一边吃饭一边说道:“过来一起吃。”
丽妃战战兢兢的侧身坐在椅子上,拿着筷子小口吃东西。
朱允熥则是狼吞虎咽。
今晚的烧鸡、蒸蛋、火腿等食物,都是他喜欢吃的。
当然了,这四菜一汤的伙食,对于皇帝来说实在太简陋了。
不过朱允熥倒是觉得没什么。
特么像那个老妖婆一样摆两百个菜,他还吃不完呢。
吃完了饭之后,朱允熥洗了个脸,然后向丽妃说道:“晚上我们两个微服出宫,到你父亲那边去一趟,我有事要跟他谈。”
丽妃一听,高兴的几乎要跳起来。
不过丽妃知道,这时候自己要是表现出什么异样,多半要被责备的。
所以丽妃小心翼翼的答应,然后殷勤的帮朱允熥准备好了衣服。
换上衣服之后,朱允熥和丽妃看起来像是一对年轻书生。
两人乘夜从皇宫侧门离开,数十位东厂和锦衣卫的高手跟着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