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应炸尽炸,应烧尽烧
第445章应炸尽炸,应烧尽烧
对于列夫来说,他只是在一场烈度并不强的战斗中,击毙了一名日军普通基层军官,做了他应该做的事,微不足道。
乔治也不知道有这么多只在课本中看到过的名字,在这场战争中死亡。
如果乔治知道,当浮三大白。
关东俄军的进攻,就像当年日军打清军,过程毫无波澜。
日本人实在是太不经打了,武器代差不是战斗意志可以抹平的。
更何况,日军的战斗意志也真的不怎么样。
现在是1906年,不是1936
1936年的日军,大部分军官和士兵都接受过义务教育,经历数十年军国主义熏陶,无论士气还是战斗力都已经达到巅峰。
现在的日本人连肚子都还没有填饱呢,南洋还有十几万日本女人在努力打工,绝大部分日本人还没有享受到战争的红利。
关键他们面对的,是俄罗斯帝国。
可即便是以难以调教而著名的哥萨克,在纪律这方面也比日军好很多。
阿列克谢耶夫那种货色,不配成为哥萨克的指挥官。
甲午战争后,对于日本人来说,清帝国的光环已经打破。
由于清帝国的立场是中立,按照原则,俄军和日军是都不能进入清帝国的,所以大山岩如果想通过威海卫逃回日本,那就要乔装打扮一番。
阿列克谢耶夫虽然是将军,本质上和哥萨克一样,都是俄罗斯帝国的子民。
福冈、长门、出云、秋田等沿途港口,全部惨遭西伯利亚舰队毒手,无一幸免。
日军除了服从性之外,在自幼接受军事训练的哥萨克面前,真的是一无是处。
曾在亚瑟攻防战中大发神威的黄金山炮台内,大山岩看着隐藏在薄雾中若隐若现的“尤里耶夫”沉默不语。
不过这里也有一个问题。
“高丽军队的战斗力远弱于俄罗斯,如果我们——”
宁愿名誉受损,也不接受战败的乔治,才是哥萨克们心目中无可争议的王!
哥萨克的纪律好不好,得看他们的指挥官是谁。
只要乔治能带领哥萨克赢得胜利,获取荣耀,那么乔治就会获得哥萨克的尊敬。
乔治是王室成员,俄罗斯帝国的主人。
现在再也没有人反对西伯利亚舰队进驻济州了。
大山岩沉默不语,他宁肯战死关东,也不想化妆逃跑。
亚瑟军港外海,巍峨如山的“尤里耶夫”号虎视眈眈,8门主炮全部指向亚瑟军港,等待彼得的命令。
和日俄战争第一阶段的俄军不同,乔治指挥下的俄军,才真正爆发出哥萨克应有的战斗力。
亚瑟要塞虽然还控制在日军手中,可港口外就是“尤里耶夫”,不仅日籍船只,连英国船只都禁止出入,大山岩已经无路可逃。
儿玉源太郎鬼主意多,这个计划可行性确实比较大。
一个冷知识,俄罗斯人的慕强心理,比日本人更严重。
关东俄军的反击非常顺利,1月9号上午10点,哈师作为关东俄军先锋攻入奉天。
阿列克谢耶夫时期,关东俄军的纪律确实不怎么好。
然后又马不停蹄奔赴亚瑟军港,切断关东日军的退路。
黑木为桢寄希望于通过高丽返回日本。
这個计划同样不可行。
往哪撤?
作为远东俄军总司令,乔治可以贪婪,可以残暴,甚至可以荒淫无度。
“可以经由清帝国抵达威海卫,从威海卫登船返回本土——”
歼灭联合舰队后,彼得率西伯利亚舰队主力从长崎一路北上,逐个炮击沿途日本港口。
奉天还在激战中,第二军司令奥保巩率部死守奉天,为大山岩争取更多时间撤离。
可欧美列强的光环依然存在。
虽然日本赢得了日俄战争的胜利,日本人还没有来得及将胜利变成实力,又迎来关东俄军的疯狂反扑。
由于联合舰队主力被歼灭,制海权已经彻底被西伯利亚舰队控制,所以彼得兵分数路,“尤里耶夫”在亚瑟军港,“罗曼诺夫”在长崎,“乌拉尔”在釜山,“高加索”驻守老巢济州。
大山岩一左一右,分别是日第一军司令黑木为桢,以及第三军司令儿玉源太郎。
高丽全境除釜山一小部分,都已经被关东俄军拿下,目前高丽军队正在阿穆尔河畔摩拳擦掌,随时准备进入关东作战。
哥萨克只要解决了纪律问题,就是最优秀的士兵。
10点50,大山岩乘坐火车离开奉天,前往亚瑟军港。
高丽军队的战斗力确实比较弱。
可撤——
直到将所有炮弹全部打光,彼得才返回海参崴补充。
可在高丽的,不仅高丽军队,还有高丽俄军。
釜山不仅三景舰被击沉,几乎所有能动的船只,连小舢板也全部被西伯利亚舰队击沉,关东日军如果想通过高丽返回日本,恐怕只能趴在门板上游回去了。
“诸君,为今之计,唯死战而已,别无他途。”
大山岩决定死守辽东。
日俄战争——
现在已经不叫日俄战争了,应该叫日阿战争。
日阿战争的走向,和日本期待的截然不同。
关东日军没能按计划击败关东俄军,日军的偷袭一旦起不到效果,全盘皆输。
高丽日军节节败退,杨科夫没能在圣诞节前拿下高丽全境,于是要将高丽境内的日军全部杀光,一雪前耻。
这特么如果是耻辱,大山岩也想要!
联合舰队不仅没能全歼西伯利亚舰队,反而被西伯利亚舰队反杀,痛失制海权,这是日军陷入绝境的根本原因。
日本不甘心失败,主动联系欧美列强,一方面希望获得更多贷款,另一方面释放烟雾弹,希望欧美列强出面斡旋。
日本人很清楚,这一仗决定的不是关东和高丽的归属,而是日本的国运。
赢得战争,日本就能成为列强。
打不赢,日本就还是那个靠女人卖春才能勉强维持的日本——
也不对。
日本之前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