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简珣出身琅琊简氏的旁支。
琅琊简氏,历经数朝,八百年间共出过七位公侯,四位皇后,三位驸马,十一位宰相,乃当世第一簪缨望族。
他的父亲官至太常寺正四品少卿,如若在世,现今少说也有正三品了。
父亲去世那年,简珣还不满九岁,跟随母亲离开京师迁往泽禾老家。
在这里,认识了邻家黄时雨。
黄时雨家的田庄仅有简珣家五分之一大,也是紧紧相挨。
在泽禾这个小地方,家道中落的简珣竟成了大地主,黄时雨家算小富。
那日初见,简珣将将十岁,立在田埂,一目金色麦浪,身后小厮为他擎伞。
黄时雨搂着一捆麦子路过,目光灼灼地落在他身上。
简珣长相出众,受人注目习以为常,可黄时雨的眼睛发直,已经算是失礼了。
他蹙眉望向她,原来她盯着的是他手里的冰碗。
吃了仅剩一半。
他问:“你要?”
“嗯。”黄时雨是个老实人。
简珣见她嘴唇干得裂口子,下意识舀了一勺喂她。
她张开嘴吃了。
他又喂一勺。
直到半碗冰镇葡萄西瓜全进她肚里。
简珣看着她发笑。
黄时雨小声道了句谢,红着脸跑走。
小厮咕哝一句:“哪来的野小子,少爷您也不嫌脏……”
简珣一愣,喂“他”时没想太多,喂完了深觉不妥。
他将碗勺赏给小厮,以为黄时雨是佃农家的小儿,转过头也就抛诸脑后。
不意黄时雨深深记着了,记着夏天冰碗的滋味。
还挺好吃。
乡下长大的孩子,没那么讲究,浑不在意那是简珣吃剩的。
黄太太对新邻居的兴趣与日俱增,多番打听,一心想去攀个亲,都被黄秀才拦下:“简夫人乃京师官家嫡小姐出身,丧夫不足一年,正是悲恸闭门谢客之际,你休要用乡野妇人那套叨扰。”
没成想简夫人搬来的第二年,竟主动遣人送来拜帖,原是看上了黄秀才的学问,央他坐馆。
黄秀才曾惹过一场口舌官司,导致多年未开馆。简家初来乍到,许是不通内情,才择了他。
黄太太唯恐有变,连忙笑眯眯应下。
两家敲定坐馆之日,简夫人的陪房邀乡里几位有威望的老者,借黄秀才家正厅设宴,热热闹闹吃酒。
连里正也亲自登门,拱手大笑:“黄秀才,了不起啊!”
黄秀才是个老实人,揣着手呐呐道:“哪里哪里,难得还有人能看得上我。”
宴中,简夫人的陪房领着一名小童迈进来。
小童正是简珣。
只见他双手捧着贽见(注:指在学费以外,学生给老师的见面礼)进厅给黄秀才行三叩首之礼,跪献贽见和投师帖。
十岁的小子,仙姿神骨,举止不疾不徐,往那里一跪,宛若仙童拜寿。
直看得一群大人惊艳满目。
与之相比,自家几个七长八短的娃儿,形如歪瓜裂枣。
“老师,请受学生一拜。”简珣童音明快。
短暂沉默,黄秀才笑呵呵将他扶起,众人举杯预贺,有说男娃贵人之相,有说将来定能中举,黄秀才功不可没。
黄秀才连忙摆手:“使不得使不得,某不过一介布衣秀才,这孩子将来有什么造化也是命该如此。”
众人只觉得他过谦,又是敬酒又是罚酒。
简夫人的陪房含笑领着少爷离开。
走了一段路,陪房才蹲身擦拭简珣跪脏的膝盖。
黄秀才家很脏,铺了砖的地面一层积灰。
下人拍灰的当口,简珣又瞧见了讨冰碗吃的小子,这回坐榆树底下择菜,两厢对视,立时朝自己挥起手,笑盈盈的。
简珣偏着头,不由跟着笑。
原来“他”是老师家的小厮。
年幼的黄时雨天真且明媚,跑过来送简珣礼物,“给你。”
一只崭新的邵西陶瓷不倒翁。
简珣的眼睛清澈如泉,露出一丝疑惑,黄时雨眉眼弯弯,对他道:“你家的冰碗很好吃,我的好东西也分你。”
她以为简珣吃剩的半碗冰是好东西。
陶瓷小人儿的脑袋左摇右晃,简珣悦然之色溢出眼底,“那我让福生再端一碗来。”
黄时雨婉拒,“这是我的谢礼,哪有谢礼之后再要回礼的。”
谢礼旨在“谢”,不是来讨冰碗的。
老师家的小厮虽馋但极有礼数,简珣在心里道,眼睛却倏然鲜亮,他发现黄时雨左手还有一只陶瓷小人。
原来这是一套十二生肖拟人娃娃,她手里的是老虎。
他的竟是狗。
简夫人的陪房慈祥道:“二小姐,我家少爷还要回去读书,就不陪你玩了。”
“好哦。”
简珣一愣,抬眸怔然望向黄时雨。
十岁的他尚且比她还矮一寸。
简夫人的陪房来自等级森严、规矩繁多的京师,讲究男女七岁大防,并不想让少爷同黄时雨玩,虽然简珣看起来很想。
双方点头擦肩过去了。
简珣木木的,走了十几步才嗡声问:“方才,你叫她什么?”
“二小姐。”陪房吐字清晰,自觉补全少爷缺失的信息,“她叫黄时雨,乃黄秀才原配所生,家中排行老二。”
陪房望着小少爷呆呆的脸颊,“怎么了少爷?”
简珣僵硬地摇了摇头。
自从黄家大小姐嫁到县里,年幼的二小姐黄时雨一直自己梳头,挽道童髻,穿布衣褂裤,活像个假小子。
而她的贴身丫鬟早被黄太太召去上房服侍,终日见不到影子,偶尔回来一趟,就要被黄太太骂上半晌。
这丫鬟有和没有区别不大。
为此黄秀才也不是没数落过黄太太:“梅娘还小,好歹等丫鬟给她梳个头你再支使吧。”
黄时雨乳名梅娘,取自梅子黄时雨。
黄太太眼一瞪,立即抹泪哭诉:“我每天要操持你们一大家子,累得活像个牲畜,怎么使唤一下你原配嫡女的丫鬟还犯了天条!”
那泪意止不住汹涌而出。
黄秀才就不说话了。
这日宴毕,送走各家长者,黄秀才同内人商议外院辟一处房间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