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茅以升!钱塘江大桥!
“震撼中带着喜悦!我去!最后两位先人这脸上的表情真是绝了啊!看得我汗毛都竖起来了!”
“旋涡!每回看到这个旋涡,我就感觉头皮发炸,这特效简直了!”
“弱弱的问一句,接下来这是要干嘛?来到现在?”
“嘿嘿嘿!可没有那么简单哦,没看过前几期的小伙伴们,你们可要坐稳了!本期节目的重头戏来了!”
“是啊是啊,接下来才是书藏古今最经典的部分!”
画面中。
林凡推着李春座下的轮椅,偕同蔡襄,一起迈入旋涡!
【与圣偕行!本期第二次,启动!】
下一秒。
旋涡尽头便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那是在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畔。
曲院风荷、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双峰插云争相斗艳。
稍远处,江水两岸,船舶无数,船工们挥洒汗水,搬运着一箱又一箱的物资。
“西子湖!这里是西子湖!终于在这档节目中看到我江浙了啊!”
“西子湖真的好美啊!尤其是夏天!”
“不对,这不是现在!建筑不对,桥也不对!”
“对啊!桥呢?”
“是啊,那座桥去哪了?”
画面一转。
答案呈现。
只见。
在此刻的江面上,正有数艘施工船冒着滚滚的黑烟,把一根根粗壮的木材,朝着江心插下。
岸边,一名戴着眼镜,穿着白衬衫的男青年,一手拿着图纸,另一手拿着扩音喇叭,正在那里大声的吆喝:
“再往左!往左一点!对对对!就那里!”
“两岸的拉绳组站好位置!可千万不要动了!这第一根桩,务必要打准位置!”
“记住了!一定要用我说的射水法!先把底下的沙土弄松了!再把木桩放下去!”
青年喊得是如此的用力,双颊通红的。
他有着一张标准的华夏脸,浓眉大眼,唇厚齿白。
此时的他年轻而富有朝气,带着细细胡须的唇角,透着刚强。
许是因为长久的暴晒,皮肤有些黝黑,身上的衬衫看上去也有些褶皱。
看到这张脸。
无数华夏人全都激动了。
“嘶!茅以升!”
“茅以升!是茅以升啊!”
“这张脸我太熟了啊,我们学校门口就有他的雕像!这是哪找的演员啊,简直一模一样啊!”
“华夏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华夏科协名誉主席,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华夏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听听,这一长串的词缀!说的全都是他一人!”
“这是个牛人啊!不仅是咱们华人的骄傲,更是咱们华夏近代史上最璀璨的星辰之一,听说他身上还有美帝那边的荣誉?”
“不用听说,他就是美帝工程院院士!”
年轻的观众们在这一片热议。
而史学院的一群老餮却是肃然起立!
这可是跟他们同一时代的伟人,一代巨匠!
他们中的某些人,甚至还曾经跟茅以升共事过一段时间。
其中,乔任梁更是当场落下了热泪,悲情的嘶吼道:
“唐臣先生!唐臣先生啊!”
“任梁忙于工作,没能见上你最后一面,”
“你怎么就这么走了啊,我还有好多话,好多问题要跟你说啊。”
边上,一群老餮纷纷动容,同样眼含热泪,嘴里发酸。
唯有吕梁反应稍稍慢了一拍,在一旁惊叹道:
“嘶!西子湖!茅以升!那他正在造的这座桥是……”
乔任梁哽咽悲呼:
“钱塘!钱塘啊!”
豆音评论区:
“虽然我知道茅以升牛气,但是林凡带两位先贤来这里干嘛?看他造桥吗?直接看成品不好吗?我们华夏有那么多的桥,那么多的选择,不是吗?”
“不一样的,这座桥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
“钱塘江大桥!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并建造的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而此刻,是它打下的第一枚工程桩!”
“嘶!那我们现在岂不是在见证历史?”
“除了历史,这座桥还有一段特别的故事。”
“啥故事啊,说说呗!”
“看节目看节目,看节目更直观,林凡会告诉你!”
“碰上了碰上了,林凡跟茅以升碰上了!”
画面中。
推车的人已经换成了蔡襄,林凡正上前和茅以升交涉。
只是还未开口,茅以升便率先看到了林凡,率先开口道:
“你们是附近的百姓吧,别在这看着了,施工现场变化多,注意安全,回去吧,等桥造好了,我第一个通知你们!”
说罢,茅以升便对稍远处的蔡襄和李春拱了拱手,转身离开了。
那认真专注的样子,看的蔡襄和李春一阵哑然。
林凡过来向二位赔罪道:“此乃我华夏非常时期,请二位理解一二。”
“无妨!”蔡襄和李春释然一笑。
“既如此,那边往后看吧。”林凡点了点头,抬起一只手,往左一划。
紧接着,附近的时间流速就开始加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李春一开始还感到惊奇,但是很快,他就被眼前建桥的队伍给吸引了。
眼前的这条江,显然又是一条险恶之江。
其水势不仅受上游山洪暴发之影响,还受下游海潮涨落的约束。
开工之后,甚至还经历了数次台风,江面汹涌翻腾。
期间遇到的困难更是不计其数,其中最主要的困难,就是打桩难。
这一点,也是在时间流速加快之后,众人才看明白的,原来刚才画面开始的时候,打下去的那一根桩,只是第一根成功的桩。
后来还有好几根桩,都因为沙层浮动,或者是打得不够深,而又重新悬浮上来。
第二个困难是水流湍急,工人无法下水施工,幸好茅以升临场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才让工人能在箱里作业,并让这些沉箱最终和木桩结为了一体。
期间也出现过状况,沉箱的分量过轻,不是被江水冲向下游,就是被潮水顶到上游,数名工人因此受伤。
后来茅以升就给沉箱加重,又给工人们做了保护,问题才得以解决。
至此,桥梁的基础已经施工完毕。
然后就出现了第三个问题,钢梁无法假设,因为这会儿的华夏,没有水上起吊设备。
茅以升翻阅典籍,从蔡襄的万安桥上借鉴,巧妙利用浮运法,潮涨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