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与王同阶
王喜来到殿外,三步并作两步来到苏尘跟前。
“侯爷恕罪,他们不知侯爷威名,请侯爷随小的入殿。”
王喜站在苏尘下方台阶躬身行礼道,虽然王喜是老王得力助手,但他也不好直接斥责殿前侍卫。
“呃,你是……是我自己不进殿的,我在这坐一会等陛下下朝再进去。”
苏尘只见过王喜,不知道他姓甚名谁,更不知道他的职位。
“小的贱名王喜,在王总管手下当差。”王喜恭敬介绍了一下自己。
“王公公你好,你去忙吧。我等会自己进去就行,那些侍卫都认识我。”
苏尘微笑着说道。
“侯爷,陛下正在朝会,约莫还需一刻钟散朝,小的去殿内搬张椅子来。”王喜揖礼道。
“不用,你看,我用报纸垫着的,没事。”
苏尘抬起屁股,把下面的报纸拿出来给王喜看了一下。
王喜见此也不再多言,再次恭敬一礼后返回殿内。
“小斯你还不去将公主殿下,交待的事办好?”
王喜来到殿内,发现小太监还杵在原地喝责道。
“王掌事,小的这就去办!”
小太监连忙去喊人搬东西。
……
“辅机,如今大唐有几位在册开国县侯?”
李世民看向长孙无忌问道。
“回陛下,太上皇武德年间并未有县侯封赏,贞观元年有册封一位蓝田县侯。
故,大唐目前只有一位开国县侯,以及一位蓝田县侯。”
长孙无忌稍作思索,恭敬答道。
“那蓝田县侯因何获封?”李世民再问道。
“回陛下,臣……”长孙无忌一时想不起来这件事。
“启奏陛下,臣记得那位蓝田县侯,乃是因为多次检举他人漏缴赋税,因而获赏县侯。”
戴胄上前回答道。
“哦?朕想起来了,是有这么件事。”
李世民皱眉思索片刻后,问道:“此人品行如何?”
这个问题众大臣不好回答,他们又没和那人有过什么接触。
但是,经常检举他人的行为,看来自身品行也好不到哪去。
见众臣不作答,李世民直言道:
“将其从三品县侯降为正四品县伯,各位爱卿可有话说?”
群臣默不作声,这事和他们没多大关系。
“臣等无异议!”
李世民满意的点点头。
不过众大臣却不清楚,李世民为何突然提及此事。
“吏部听谕!”
长孙无忌连忙站出来,“臣接旨!”
“谕令:即日起,大唐不再封赏开国县侯一爵。
另,原有开国县侯与王同阶。”
李世民下完令,众人面面相觑。
何必呢?
直接给苏尘封王就好了,还把之前的蓝田县侯给降了一品。
李世民却不这么认为,他倒感觉自己这么做太聪明了。
若是直接给苏尘封王,大臣们可能会以苏尘年龄小,一通瞎逼逼。
但是直接改爵位就有些不一样了。
只能说苏尘运气好,赶上好政策了,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各位对此可有异议?”
李世民散发出一丝丝帝王威严,扫视众臣。
“陛下圣明!”
李世民见此,得意满满的点了点头,尔后大手一挥:
“退朝!”
“恭送陛下!”众大臣躬身相送。
不过让人不解的是,李世民并未起身,似乎没有离开龙椅打算。
因而在场大臣,也不敢自行离去。
以往退朝,李世民皆是在众大臣的恭送下先行离去。
李世民再次轻轻的拂动手臂,道:“诸位爱卿自行忙去吧!”
“臣等告退!”
众大臣躬身后退三步后,转身向殿外走去。
不过还有八人未离开大殿。
太子李承乾和长孙无忌等七位国公。
因昨日李承乾向李世民‘自首’,因此今日打算派人去请各世家之主,一同前往庄园。
“派人去通知各家主。”
“走吧,去准备一番。”李世民向下方走来。
……
一众大臣走到太极殿外,见一年轻人坐在殿前台阶上,走在前方的大臣眉头微皱。
‘何人如此无相,竟敢背对太极殿前正中央而坐。’
苏尘听见后面脚步声,转身扭头看去。
“终于散会了!”
拍了拍屁股,捡起放在台阶上的东西。
一手拿着玻璃瓶,另一只手抓着几本书,腋下夹着几份报纸。
前面那几位大臣苏尘也不认识,只能面带微笑看向众人。
当苏尘还坐在台阶上,转身扭头向后望去的时候,前面几位大臣已经认出是那位侯爷了。
立即上前热情的打着招呼。
“苏侯!”
“见过苏侯!”
众大臣鱼贯而出,纷纷向苏尘拱手见礼。
苏尘此时双手拿着东西,不好回礼。
“各位好,你们先请!”
苏尘微笑着回应,侧身让道至一旁。
“苏侯先请!”
那些大臣主动向两旁散去,让出一条道,请苏尘先进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我没啥大事,各位先请!”
苏尘很是疑惑不解,为何这些大臣现在称呼他为‘苏侯’,而不是以前的‘苏侯爷’。
……
此时殿内的李世民等人,被堵在太极殿大门内。
李世民微微皱眉,似乎有些不悦。
王德发察颜观色,正要向殿外走去,查明拥堵情况。
这时,王喜上前来到王德发身旁,附耳汇报苏尘坐在大殿门口台阶上。
“为何现在才报!”
王德发小声喝斥道。
“陛下,苏侯坐在殿外台阶之上。”
王德发这句话,等于是向李世民解释为何被堵,同时也告诉李世民苏尘来皇宫了。
李世民闻言一喜,“看你办的好事!”
高兴过后一脚向李承乾踹了去过,不过并没有踹到李承乾身上。
这一脚被程咬金接住了,踹在他一侧大腿上。
“老黑推俺做甚?”
魏征立即上前,作揖说道:
“大庭广众之下对下臣如此动粗,有损帝王形象。
非明君所为,望陛下思而改之!”
魏征并没有说陛下对太子动粗,而是顺水推舟,说陛下是对大臣动手。
这样可以保存太子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