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医者仁心救难民
当时在临沂古防城诸满一带,隐居着三大武林高手,排名第一的,是兴圣寺内的大和尚“了缘法师”,他原本是元朝军队里的一位汉族将军,身材魁梧长相凶猛,在元朝的军队里也曾经出生入死,立下过赫赫战功,但却因为忍受不了顶头上司,一个蒙古将领的种族歧视和苛刻压榨,结果一怒之下,就杀了那个蒙古将领,从元朝大都(北京)只身一人,来到沂州府古防城,投奔了昔日好友王信将军。
但是这了缘法师(俗家姓名不详)因为身份特殊又身负命案,所以王信也只好先安排他,暂时藏匿在了兴圣寺内,并由方丈定慧大师,亲自为他剃度出家,做了兴圣寺内的一名执事僧,也就是在寺庙里专管香烛灯油和功德钱箱的执事僧。
几年前曾经有一伙强盗土匪,深夜闯入兴圣寺内,想要强行抢劫,却被了缘大和尚,一个人就给团灭了几十个土匪。从此以后了缘法师便在古防城诸满一带,声名大振,附近的很多穷苦老百姓和年轻小伙子们,也都纷纷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练习武功。
就这样,原本只有几十个僧人的诸满兴圣寺,一下子就扩大成了一个,拥有三百多名武僧的大丛林寺庙。了缘法师的好朋友王信将军,为此也非常的高兴,不仅聘请那了缘法师,担任了自己军队里的武术总教头,还又特意从他的父亲王宣那里,给诸满兴圣寺申请特批了百顷良田,作为兴圣寺的供养僧兵的专用庙田。
也就是说从诸满兴圣寺,往北一直到颜林,往西一直到圣粮,往南一直到莲汪崖,这一片的良田土地,全部都是归属于诸满兴圣寺的庙田,凡是在这一带耕种劳作的农民们,全都是归属于诸满兴圣寺的农民佃户。诸满兴圣寺庙田里所出产的粮食农作物,也不用再向沂州府缴纳官租军粮,只是需要向诸满兴圣寺里的僧兵和尚们,缴纳庙租僧粮就可以了。
因为诸满兴圣寺里供养了僧兵,又是沂州府特批准许的,所以周边的老百姓们,便有很多人都想要到兴圣寺里去做武僧。在当时那些贫苦老百姓们的眼里,到兴圣寺里去当僧兵的待遇条件实在是太好了:
第一,最起码是能够吃饱饭,虽然吃的都是素食斋饭,但总比在外面为了躲避战乱四处乞讨,饥一顿饱一顿的靠天吃饭要好的多了。
第二,不用再受蒙古人的歧视和欺负了,因为元朝人把道教和佛教都视为国教,在元朝开国时期,在成吉思汗与忽必烈的时代里,元大都里的佛教有名的白云禅师,和道教国师丘处机真人,同样都是身份尊贵,深受敬仰。因此元朝的蒙古人,也从来都不敢歧视和尚和道士,也不敢任意的在佛门净地,和道教宫观里乱欺负人。
第三,就是前途无量,未来可期,凡是在诸满兴圣寺里当上了武僧的,如果想要再还俗的话,就可以申请再到沂州府的兵营里去再服几年兵役,一般在服兵役期间,如果没有什么重大立功表现的话,大概再服个两三年的兵役,就又可以回到家乡去耕田种地,娶妻生子了。因为沂州府会给那些服过了兵役的退伍军人们,统一发放军饷和安家费。
一时之间,不仅是周围十里八乡的老百姓子弟们,就连几十,几百,几千里外的外乡,外府,外省的老百姓子弟们,也都有很多人纷纷慕名而来。
毕竟是庙小难容太多的神啊,面对着越来越多,要求来当武僧的外乡人,诸满兴圣寺里只好立下了一个规矩:“凡是从外地慕名而来要求当武僧的,都必须先参加寺外俗家弟子的入寺选拔赛,凡是不合格的,寺内一律不与接待和录用。”就这样,要求入寺当武僧的人们虽然少了,可是寺外的庙会却又逐渐繁盛了起来。
前几年的那些繁盛往事,也导致了如今的诸满兴圣寺内,难民们泛滥成灾,不堪重负的后果。眼看着了缘法师所教导出来的武僧团,也抵挡不住明朝大军压境的冲击压力了,方丈定慧大师才在迫不得已之时,选择了要与常遇春,比武打擂台的这个缓兵之计。
在诸满一带隐居的第二大武林高手,就是隐居在,兴圣寺以东孝悌里的那位老中医,姓刘,江湖人称蒙阳神医刘一针。这位刘老中医不仅医术好,人品也好,附近十里八乡的穷苦老百姓们,只要是看病不用抓药动手术的,一律平等都是免费,因为他有一手医术绝活,那就是针灸,平时老百姓们小打小闹的小毛病,到他那里去不用花钱,只是用银针给询经把脉后,在一些人体穴位上扎一扎就好了。
那么就有人会有疑问了,他刘一针给别人看病扎针不要钱,那他的家里养家糊口,行居生活的日常开销都是从哪里来呢?
咱们前面说过了,他对不用抓药动手术的,只是号脉针灸的病人都是免费的,他的经济来源收入,也还是依靠卖中药,动手术来赚钱的。而且他卖的药特别贵,动手术收费也特别高,但却从来都是药到就病除,术后即痊愈。
他也收徒弟传授医术和武功,但是他却不随随便便乱收徒弟,因为他所传授的医术和武功,太过于玄妙深奥了,一般没有天赋悟性的普通人,是很难窥探入门,登堂入室的。沂州知府王宣的女儿,古防城驻防将军王信的妹妹王紫嫣,就是刘老中医为数不多的,登堂入室的亲传弟子之一。
在古防城诸满一带的,第三大武林高手,就是隐居在古城里东王宫里的三尘道长,因为他平时为人低调,不事张扬,所以在附近的十里八乡,能够知道他是武林高手的人不多,大多数认识他的人,也都只是知道他姓王,是古城里东王宫里的道士,平时不爱出门,出门去过最多的地方,也就是去古城里北面古城河畔(现在是古城水库)的龙王庙里,去参加一年一度的民间春季,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乞雨庙会,和民间秋季,庆祝五谷丰登,粮食丰盈的丰收庙会。
因为诸满孝悌里以东的良田土地,都是属于沂州府的官租军粮田,所以那座东王宫道观,也就没有他们自己专属的庙田,只能依靠平时的香火钱,和龙王庙会上的信众捐款维持生计,好在元朝人也都特别信仰全真教,因此东王宫内也是香火旺盛,龙王庙会上也是热闹非凡,只是不如诸满兴圣寺,有那么多的庙田,那么多的僧兵和那么持久的庙会大市场而已。
东王宫也同样享受沂州府的官方津贴补助。与诸满兴圣寺的人脉势力相比较,东王宫的确是很寒酸,小庙不大也只有区区几间房的庙堂,庙内的三清四御和八仙塑像,也没有诸满兴圣寺里的佛菩萨塑像高大威猛,金光灿烂。庙里的出家道士们也不多,只有三五个,平时也就是在庙堂里管理一下香火贡品,龙王庙逢会时管理一些财物帐目什么的,平日里那几个道士们的生活小日子,也都过得也比较清